9位在美中国问题专家把脉中国经济


2005.03.04 00:00 ET

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星期三举行题为“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的学术研讨会。美国学术部门的9位中国问题专家向研讨会提交了论文。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计划中有9位学者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但是美国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拉迪、多伦多大学教授勃兰特因事未能到会; 匹茨堡大学教授劳斯基将他们的论文向与会者作了介绍。

研讨会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关于中国的贸易和工农业。拉迪的论文说,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所进行的改革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发展中大国。由劳斯基代为宣读的这篇论文说: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体系交织在一起;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它是否持续而深入地参与全球经济。”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泽尔教授回顾了中国农业的变迁。他说,在1980年,中国农村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只占全体劳动力4%; 到2000年,就有45% 的人从事非农职业。他称赞中国对生物科技的重视以及对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但是他指出了中国农业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农村的收入仍然很低,贫困还很普遍,农田在急剧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有待于向非农行业转移。”

劳斯基和勃兰特共同提交的论文是:“改革25年来的中国工业”。 劳斯基说:

“中国的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认为,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这双重因素的结果。”

劳斯基认为,因为对外开放,因为与外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国人懂得并成功地更新了自己的产品,从而增强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关于中国的财经制度。麻省理工大学黄亚生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教授的观点相当接近。艾伦说,

“中国的金融系统是薄弱环节,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过这也引起了一个问题:既然中国的金融系统没理顺,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还这么成功?正如刚才黄教授所说,在中国,往往是非正统的金融机制支撑着企业的运行;这种机制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企业的公信度、以及人际关系等等;包括家族和朋友在内的融资渠道往往成为许多企业的‘第一桶金’。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儒家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艾伦说,中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来拯救国有银行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手段,但却不无成功。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克拉克说,人们惊讶地看到,在上海、南京等地,企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已不罕见,但是中国的法制还很不完善;中国还必须加强公民社会的建设。

研讨会第三个单元是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展望。学者们一致指出,制度改革是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诺顿教授说:

“在乐观的同时,也有理由悲观: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不愿意较大地限制自己的决策权。第一,政府仍然根据政治考量来发放贷款,毫无制衡地动用各种预算资源。第二,人事大权仍然操纵在党手中;第三,共产党主导私有化进程的方式让企业主管和政府官员从中渔利。看来,政治上的局限性将干扰中国经济的成长。”

劳斯基等在这个单元提交的论文指出了中国经济的其它一些问题,包括农业生产力和非农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以及贷款发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低效率等等。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