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就業形勢不樂觀


2007.06.15 00:00 ET

(歡迎來信與我們分享您對這篇報道的看法)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城鎮今後每年就業缺口爲一千二百萬人,同時農村還有多達一億兩千萬的富餘勞動力。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石山的報道。

unemployment-200.jpg
圖片:瀋陽勞動力市場求職者拿着“零活”牌子找“活”(法新社)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星期三公佈的《關於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的分析報告》顯示,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態勢將長期存在。這份報告是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調查”和“企業春季用工需求調查”兩份調查的基礎上完成的。報告指出,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一千萬人,加上下崗失業人數,每年有兩千四百萬人需要安排就業,而目前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只有八、九百萬個,算上補充自然減員,每年仍有一千二百萬人難以找到工作。報告還說,按照中國土地容納勞動力的限度,即使已經有兩億農民進城務工,但仍有一點二億富餘勞動力。

總部在紐約的中國勞工觀察負責人李強表示,中國中大部分新增工作機會都被農民工佔有,這是導致中國城鎮人口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中國就業機會增加了,城鎮失業人口很大部分是因爲民工進城以後,把原來的工作機會佔據了,就增加了大量的城鎮失業人口。”

李強分析說,農民工工資低,福利待遇差,恢復權利被剝奪,因此很多企業願意僱外地民工,而不願意僱傭本地居民。此外,中國就業難的問題除了經濟因素外,也有勞動力結構的問題。

“農村民工找的工作是一個最低工資,不是一個生活的工資,可以比較國營企業、城鎮企業和私營企業,如果國營企業他們給的相對是一個生活工資。我們現在看到一些統計數字,廣州市的平均收入一年將近是兩萬人民幣左右,這兩萬人民幣是不包括農民工的。”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官員強調,中國勞動力市場結構複雜是導致就業難的原因。不過,經濟學家,美國的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總編輯程曉農說,中國的就業難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問題。

“從一個國家的經濟來講,短期內衡量經濟發展的快慢用GDP也許是合適的,但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否成功,單看GDP 的數字是不行的。必須要看它能否促進整個社會的就業,換句話講就業是這個社會大部分勞動力通過工作增加賦值的一個基本手段。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夠帶來多數社會成員能夠充分就業,那麼這個發展是不正常的,是空的。”

程曉農舉例說,世界上任何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存在工程師短缺的現象,唯有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卻發生工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中國的問題在哪兒?首先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正常,它的很多發展內容是政府用投資強行堆出來的,或者是政府用房地產商強行完成的。很多經濟發展的活動是爲了滿足政府的政績和政府官員通過批地爲財政撈收入的需要,最終這個代表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年輕勞動力在中國找不到就業機會。”

報告指出,中國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築施工、電器、製衣製鞋和餐飲服務領域,他們之中,百分之七十左右只有初中文化,接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的只佔百分之十三。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石山的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