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智庫探討中國的崛起


2005.09.21 00:00 ET

華盛頓智囊機構布魯金斯學會星期二舉行題爲“中國的崛起”的研討會。美國前商務部長埃文斯、美軍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布萊爾、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伯傑等美國政界和軍界要人以及有關專家到會發言。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道。

星期二的研討會分三場進行。在第一場題爲“中國經濟的崛起”的研討會上,美國前貿易代表希爾斯指出,中國經濟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中國的國情與別國不同的是,一,它很大:什麼東西,一乘上13億,那結果就好比是波濤,而不是波瀾;第二,它很開放。鑑於其市場的開放程度,它的經濟活動直接衝擊着世界經濟…假如美國不買中國商品,中國的經濟就會步履蹣跚,假如中國不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的經濟就會步履蹣跚。”

美國前商務部長埃文斯沒有提供任何有關中國經濟的數據,他講述了他兩年前走訪中國中西部、結識了兩個失明的窮孩子、一直保持聯繫、向他們提供幫助的動人故事。他說:

“我每當與中國領導人談起這兩個孩子,都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我們在全世界擔負着多大責任啊!這個責任就是消除世界的貧困。”

香港古德曼-薩克斯集團經理弗萊德-胡指出,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五大經濟實體,是八國集團的實際成員;中國和美國一樣,是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

香港網絡集團公司首席執行官愛德華-田在發言中表示,他憑藉從美國人那裏學到的企業精神在中國取得了成功。他說,中國現在就擁有一億網民,其中5000萬人寬帶上網,中國不可能返回過去那種封閉社會。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家伍爾夫說,中國人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擁抱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今後的主要障礙是國內的制度。他說,中國政府的負責機制、反腐倡廉機制不是在加強,而是在減弱。

第二場討論會的題目是:“中國的崛起對亞太地區的影響”。美軍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布萊爾在發言中說,中國的軍事力量眼下對地區和平沒有什麼威脅:

“我在這裏再說一遍,鑑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從事現代化建設,它在短期和中期之內無力採取重大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行動。它沒有拿下臺灣島或者任何有人居住的日本小島的把握。以其地面和空中的主力部隊-- 就算加上核武器?它也沒有能力從它的鄰國印度或俄羅斯那裏拿走哪怕是一小片土地。”

韓國前駐美大使金慶文說,對於中國經濟的崛起,韓國民衆多數持正面態度,認爲中國走市場化經濟的道路總比繼續毛澤東的路線好,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爲,中國經濟的崛起不利於韓國的傳統制造業。新加坡前外交部常任祕書馬哈布巴尼說,東盟希望美中關係保持目前“有控制的緊張狀態”。《印度快訊》編輯默罕表示,中國開發西部的戰略使中國與南亞在地理上聯繫地更緊了,但也產生了一個顧慮:中印之間政治上的傾軋將因中國向南亞滲透而加劇。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舟橋表示,中國的崛起對日本的衝擊不僅迫使日本改變自己的戰略考量,還將迫使日本爲自己的政治文化和民族身份重新定位。

第三場研討會的題目是“中國的崛起在政治上和安全上的意義”。

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伯傑說,華盛頓有許多人對中國取負面態度,認爲中國在貿易上佔美國便宜、盜取美國的知識財產、在人權方面開倒車、威脅臺灣、擴充軍力。他說,他不久前在北京參加《財富》500強全球論壇時,聽到了相當不同的議論。他說,許多大企業主管,其中有不少美國人,他們在中國做生意多數很成功-- 他們對中國不是沒有抱怨,但是他們總的態度卻是正面的。

伯傑強調中國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我認爲,從長遠來看,中國如果政治上不開放,就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中國不是新加坡,不可能長期維持封閉的一黨制。”

伯傑說,他不贊成孤立中國。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在發言中說,中國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影響力在擴大,美國的影響力在相對縮小:

“過去五十年中,在東亞的安全、政治與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美國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現在我們發現自己在某些關鍵領域竟成了局外人。有一種傾向認爲,這是中國的機巧運作所致。”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的趙姓研究員介紹了中國的和平、發展、合作的外交政策。他否認中國排擠美國在亞洲的存在。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