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有专家指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SH-labor-shortage150.jpg
建筑工人在上海一工地清理。06年5月29日法新社照片

美国的中文“多维新闻网”星期四刊载中国河北 大学一位教授题为《中国正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挑战》的文章,讨论中国人口老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问题。文章指出,虽然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的大国,但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多;同时,也存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数量不断减少的态势,使中国正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挑战。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从现在开始注意中国业已存在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应对这一问题将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文章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将近百分之六十九,这一比例与过去的普查数字相比,下降了1.45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也开始呈下降趋势。

纽约市立大学的中国社会问题专家夏明教授就此现象表示:“中国目前同时面临着两种病症:一个就是年轻人大量的进入劳动力市场,引起就业的困难;另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这会带来什么影响?一个就是现在大量出现下岗,一大批人过早地进入退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社保、医保和退休金就是很大的负担, 尤其要就业人口增加来保证社保、医保和退休金能够得到保障。而目前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使得中国人口巨减。这就出现了中国退休人口急剧增加,而劳动力人口没办法跟上退休人口增长的速度。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危机。”

文章还指出,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正处于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转折点。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通过利用充足的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廉价劳动力,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了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的加大,以及投入市场的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少,目前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起了变化。200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是中国劳动力出现短缺的最初信号。和以往所说的“技工荒”不同,目前缺少的不仅是技工、包括普通工人。这是自从1989年首次出现民工潮以来从未有过的。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显示,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在中部地区的许多农村,16─25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剩余的劳动力了。此外,劳动力短缺表现为从市场结构性短缺过渡到数量性短缺。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闽南地区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后,第二年继续扩大到长三角地区,2006年更是进一步扩大到环渤海湾经济区。这是中国劳动力表现为数量性短缺的一个征兆。

纽约市立大学的夏明教授,就中国劳动力短缺对中国劳工的权益可能产生的影响说:“目前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市场机制,而在于国家的政策。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共产党是更多地保护资方和投资者的利益的,是嫌贫爱富的一个政府。政府基本上是不支持用组织工会的权利来对抗资方。所以工人真正要在市场条件下把自已的权利和利益得到更多的提升和保障的话,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看待劳工的结社和罢工和行使他们权利的问题上。”

文章认为,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高投入。目前在劳动力供给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短缺问题将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作者建议,采取措施从劳动集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经济生产模式,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投入转变成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