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领导人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总理温家宝并在两会期间表示,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困难群体。困难群体生活的改善关系到中国政府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困难群体生活的改善又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最低工资制度密切相关。不过,这一最低工资制度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为了维护依靠工资维生的最底层民众的权益,但其出发点、实施过程以及效果等却也引发着不同的争议。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为您制作的六集特别报道《最低工资制度的利弊之争》的第二集。

虽然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显示着社会对低收入人群的关怀,保障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所换取的酬金能达到一定水平,但持反对意见人士也从经济和社会等各角度提出反对观点和论证,以说明这一制度对劳动者以及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中国经济界享有盛誉的自由派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曾以“最低工资种祸根”为题专门撰文,批评中国的《最低工资规定》是严重的政策事务,会对经济的更上一层楼引起很多困难。美国传统基金会高级经济分析师詹姆斯谢克在谈到最低工资标准问题时,首先以美国为例,表示这种制度对降低社会贫穷率的效果十分有限:
“ 支持最低工资的人士希望有最低工资法,因为这是帮助有需要的家庭脱离贫困的方式。但很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却是,拿最低工资的人主要是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的年轻人,他们有些来自于贫穷家庭,有些却不是。所以,从最低工资法中获益的并非都是贫穷家庭。在美国,挣取最低工资者只有约五分之一来自贫穷家庭。如果你想关注提高大学生、高中生的工资和生活,你可以说,最低工资有些帮助;但如果你想的是如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制定出令我们的经济走上富裕的政策的话,那么,最低工资不会有这种效果。人们希望它能,但它却不能。它对于降低贫穷率,对于达到原定目标来说,非常没有效。”
按照谢克的介绍,在美国,受到最低工资标准影响的人群主要包括刚结束初级或中等教育的青少年、技术 和语言能力低的新移民等,这些人在经过工作、生活的历练之后,个人条件会有所上升;而社会中成年的低技巧工人相比之下,更属于应得到社会救助的人群,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帮助。谢克说:
“ 最低工资确实对有些人有利,造就了胜利者;但问题是,它对有些人不利,也造就了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更是应受到我们帮助的弱者。对于雇主来说,那些工作技能较低的人士,尤其是一些技能低的成年人,最没有吸引力;雇主希望用同样的工资雇那些青少年,因为他们更易于与人相处,掌握工作技巧快,更灵活。这样,情况就变得更糟,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弱者就变得更加脆弱无力。”
总的来说,那些技能低的、被挤出市场的人恰恰是我们更应关注的社会弱者
谢克虽然是以美国的情况论述其观点,但其看法与中国的一些持反对最低工资立场的学者不谋而合。广东经济学者、自由撰稿人孔善广是持反对意见的人士之一。他认为,在中国,拿工资的人就全国总人口来说,只是个小数目;而占了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才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底层民众,而他们又是不拿工资的人,与最低工资更是无缘:
“ 政府定出来最低工资标准根本是没好处的。整个社会来讲呢,要拿最低工资的人,或者说需要最低工资保护的那些人,真正很多吗?并不是很多!这类人对社会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关键在于中国很特殊,有几个亿的农民,关键还在这一点。在农村,人口最多,占的比例却还更少,在教育、医疗等等公共服务这块,与城镇是不对等的,起点就不对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出来打工的这块,不算农业方面的,拿最低工资的人的数量很少啦。所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又能提高多少人的收入啊?
就算它能设定比如八百块钱的最低工资,或者提高到八百五,可八百五也并不是很高啊,它又能提高多少啊?所以,把最低工资标准搞得那么神圣,(对于提高底层收入来讲)其实是不可能的。现在就是把最低工资标准搞的太神圣了,夸的太大了。”
因此,鉴于中国的情况,孔善广认为,在中国,设定最低工资标准没有帮助到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而且,鉴于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物价不断上涨,工资的升幅也只是抵消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存在贬值情况,即使是针对拿工资的城市打工者、技术工人,甚至公务员来说,最低工资制度也达不到实际作用:
最低工资确实对有些人有利,造就了胜利者;但问题是,它对有些人不利,也造就了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更是应受到我们帮助的弱者
”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就象是我打份工,我肯定想要我的工资达到那个标准。但为什么又有“最低”一词呢?前提是”最低”工资标准,什么人才能拿到最低工资标准呢?象他们那些做个职员、公务员的人,是不可能拿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的。
假如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是一千,但你现在工资本身都可以拿到一千二、一千五以上了,那么最低工资标准对你根本就是没作用的。当然了,你可以把最低工资标准全部设定到两千,这样不就更好、大家收入不就马上高起来了?可高了又怎么样?好,原来比如是我拿八百,你拿两千,技能比我高两倍;现在最低工资标准就两千,变成我可以拿两千了;你原来能拿两千的,你现在应拿多少?肯定变成五千、六千了。那么,全部人的收入都高起来了,中国人民银行就又开始印发钞票出来了,它一发钞票,就又通货膨胀了;一通货膨胀,物价一高,你原来八百元的生活,现在需要两千元,还不是一样!最终的生活水准还不是维持一样?!”
除此之外,在持反对意见的经济学者看来,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无法达到其既定目标,反而会给经济带来一系列重大负面后果,并产生深远社会影响。其中,在最低工资制度对社会就业的影响方面,许多反对者认为,制定最低工资,仅保证了部分劳工的权益,然而,在同样最低薪酬的基础上,雇主则会聘用技术经验相对丰富的人,从而又使技能不够熟练的以及刚踏入行业的年青员工失去工作机会,或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谢克说:
“ 最低工资总是会产生影响的,它会把技能低的工人挤出市场。这种效果总是这样的,比如说,如果你必须支付高点的工资,你一定会雇佣技能好的人,而不是技能差的;或者,你必须支付多点工钱的话,你可能会选择少雇些人。总的来说,那些技能低的、被挤出市场的人恰恰是我们更应关注的社会弱者。”
中国广东的自由经济学者孔善广也持同样观点。他结合中国的情况分析说:
“ 如果说,市场上普通一个工人的工资是八百,而你政府偏要定他一千,那么很多都承受不了。因为中国不一样,中国有很多劳动力剩余,很多人八百就可以了,而你非要定到一千,那就造成了他们找工作难,而我作为老板我才不去请他(做工)。那些最需要最低工资保护的人就很难找到工作了。那些最需要找最普通工作的人才是最需要最低工资保护的人嘛,如果是你的能力比我好一点,我比你差一点,那老板肯定是请你不请我。我本来一份工是八百,现在政府非要限定老板最低给一千,那老板肯定是选你不选我啦。就因为我的能力比你差一点,我的这份工就没有了。所以说,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也没用的。
以前那些学徒都是根本没有工资的,他们都是学东西的,那现在也是一样,那些刚毕业出来的学生,能力达不到的话,你偏要定高工资给他也是没有用的。政府定最低工资标准的目的应该是保护你我这种低层次的打工的,本来八百元就能雇你我的工,现在因为最低工资标准而变成可能只雇你、不雇我,或者若有能力比我们更强的,那你我就都没人要雇了。”
孔善广等经济学者反对设立最低工资制度的观点也不无道理。实际上,有关最低工资制度的争论在经济学界已存在已久。那么,针对反对者的观点,支持者又是怎么回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