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部決定今年爲農民辦16件實事
2007.01.11 00:00 ET
(歡迎來信與我們分享您對這篇報道的看法)
中國農業部表示,2007年將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信息服務等,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但有海外學者認爲,只有土地制度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改善中國農民的處境。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道。
在農業部計劃爲農民辦的諸多實事中,科技培訓是個亮點。僅從香港《明報》所援引的“在全國選擇一萬個村、每村40名以上的農民,進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這句話來看,計劃中的培訓工作具備一定的規模。除了科技培訓而外,計劃辦的實事還包括建戶用沼氣、太陽竈等,計劃的這一部分應該說是相當具體的。
美國三一學院中國三農問題學者文貫中表示,爲農民辦實事是好的;有一個好的政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土地制度:
“農業部今年要爲農民做十六件實事,是件好事,但我想農業問題還是離不開制度,政策是一個短期的、短效的,制度是長期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幾千年,中間有好幾次的高潮,還長期領先世界其他國家,肯定是有一些制度在支撐的,一個就是土地制度,中國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實行土地私有制,使得生產力很早就領先,使得社會大部分時間比較安定。”
文教授表示,中國現行的土地制度、特別是土地交易政策不是對農民的幫助,而是對農民的歧視:
“中國城市建設正在全面展開,很多農田要逐漸變成城市用地。土地現在名義上歸集體所有,在此過程中,如果是土地私有制,當然就按照市價進行補償,農民就會得到很多好處。在中國這個規定非常不利於農民,是歧視農民,它說集體所有的農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土地市場,只有低價賣給國家,國家轉手放到到土地市場裏,而國家是可以進行市場交易的。這麼一來,各地的地方政府發了大財。中國的城市化還要進行幾十年,但是到目前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交易基本上還是如此。中國政府說要提高對農地徵用的補償,但它本身沒有市場價值在裏頭,最好的辦法還是有一個土地市場,必須要土地所有者自由買賣的情況下,其價值才能形成。”
文教授說,土地私有化有助於爲農村吸引外來資金、使農村變爲成功人士的家園:
“土地是農民的,但我們必須想象成功人士在外地經商或做官發財了,可以在本村置產置業,就可以有錢財大量地投到家鄉,這就使資金迴流到本鄉本土,但現在農村的資金大量流往城市。”
這位知名學者表示,土地私有化進程一開始會伴隨土地丈量等技術方面的挑戰,也會遭遇來自開發商和地方官員的阻力,但是土地私有化有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完成這樣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對一個真正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來說應當是義無反顧:
“涉及到幾億人土地要重新劃分,城市開發商和一些地方官員會極力反對,這樣巨大的利益就要從開發商和官員手裏轉移到農民手裏,這是爲了政府爲了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有代價,但我覺得非常必要。丈量土地所需的人力、物力,中國政府完全可以承擔,靠現在的技術不成問題,如果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象中國政府歷來說的,那麼土地私有化我覺得完全可以做到。”
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大學教授朱永德表示,中國政府現在無意實行土地私有化,也許是擔心:土地私有化必然帶來土地兼併,從而使社會主義制度蛻化變質。
“私有化的結果一定產生兼併現象,有些人不想搞,有些人儘量增加個人土地所有。現在的市場經濟等於把社會主義放棄掉一半了。再把土地私有化當然整個社會主義就沒有了。”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