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男女分教”家庭教育俱乐部在南京成立(二)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南京近日成立了倡导“尊重性别属性进行科学教育”的全国第一家“男女分教”的家庭教育俱乐部,并以独特的服务,引起关注。这种分性别施教的教育理念是否遵循了人性发展的规律?是否能发挥男女性别优势和特长呢?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采访报道的第二部分。

在上次的节目中我们谈到,自全国第一家“男女分教”的家庭教育俱乐部最近在南京成立后,既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受到质疑。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说,一些家长担心,男女分教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大部分女孩喜欢娃娃,喜欢粉红颜色,但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喜欢娃娃和粉红颜色;对不同的性别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不会限制孩子的学习空间?是不是对学生性别的不尊重?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蓝云博士说,男女生在学习上、智力上肯定是有差异的,实行男女分教或男女分校,虽然有一些好处,但蓝云博士同时表示,如果把男女孩的教育模式化,实际上并非是件好事,:

“男女分校有没有好处?肯定是有的。因为男女有认知上和性格上的不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是鼓励和发展这样的性别上的定式,用一样的模式套所有的男生和女生,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好事。我们把男孩、女孩模式化了以后,男孩有男孩适合的运动,女孩有女孩的适合的运动或者是学习范围和科目,实际上这不一定是好事。就美国来说,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怎么把女孩子吸引到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这四个能领域。在这四个领域里面在美国就有很大的性别体现:没有女孩子来学,没有少数书民族学生来学。怎么会造成这个?心理学的研究就说所形成的男女性相的定式显示女孩子就不适合学这些。所以现在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模式,女孩子可以学而且可以学得好。”

谈到实行男女分教或分校是不是对学生性别的不尊重,或是表明了一种男女的不平等,美国耶鲁大学中文讲师苏炜认为,这并不涉及男女平等的问题。苏炜说,据他对国内外一些女校学生的了解,越是女校出来的学生常常越强,也更有进取性。

中国媒体的报道援引南京这家家庭教育俱乐部负责人的话说,“男女分教”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教育理念。不过,在安徽合肥一家高中任教的陈老师说,从中国的教育体制来看,要使男女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并不在于男女分教,他说:

“它这个实际上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女孩子比较听话,老师划定的范围她比较遵守,而且女孩子比较听话,老师给她划定的范围她比较能遵守,而且基本上包括在大学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女孩子对课堂上的分数比较看得重。比较全身心或者绝大部分精力是放在教科书上,教科书看得多,分数就高。但是从综合发展力上来讲,这种模式未必能成大气候。实际上中国的教育不 在于男女分开的问题,而在于整个教育模式上。中国的教育模式比较适合于绝大多数的中间档次的。实际上排除了最高级的人才,把比较基层的人淘汰掉了。这两种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

陈老师说,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最大问题,第一是如何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第二就是在中国城镇不少学校存在的大班上课的问题,:

“中国很多地方过去是讲乡村教育,现在是把教育集中城镇里头来。而且现在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大班教育,一个人120个学生。你们那里肯定想象不到,也就是25到30个人一个班,可是我们中国这么多的学生老师的压力怎么承担得住?而且,它这样的竞争,一个学校一万多学生,安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学校。农村没有生源,大量的都废除掉了,中国眼下的比较棘手的教育问题很多,男女分教还排不上队的问题。”

据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蓝云博士介绍,在教育发达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男女合校,只有一些私立学校目前仍然实行男女分校,但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在蓝云博士看来,男女分教并不是一种大趋势,也不能代表国际教育的流行新理念: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国内那位老师讲‘男女分校正在成为教育的趋势’,这个我觉得讲的有点言过其实,肯定不会这样。国际教育上的趋势很可能是趋同,而不是男女分开。”

蓝云博士说,如果真要鼓励男女平权,同时又能使男女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男女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

“什么样的项目都是一个team work (团队合作),如果男的跟女的思维方法不同的话,他们能在一起做的话,实际效果一定会更好。比方在美国不管是从学校的作业也好还是到公司做一个项目也好,都是强调要有一个‘团队’,之所以要团队就是要各种人、各种不同的方法考虑同一个问题,还会有一个比较平衡的看法。如果真的是心理学的说法,男性是比较分析性的, 女性的思维是比较综合性的,或者是男性的思维是比较线条性的,女性的思维是比较跳跃性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区别,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工作,产生的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