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社会阶层:社会变革的动力?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有大约5000万之众,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这个群体叫做“新社会阶层”。最近,中共中央统战部门专门召开了针对这个新社会阶层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那么这个新社会阶层到底包括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申铧的采访报道。

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了“新社会阶层”这个新名词,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方面的人员。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的高收入者,他们政治诉求逐步增强,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中共人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告诉本台,新社会阶层和人们常说的中产阶级有交叉,但不完全重合。新社会阶层除了包括中产阶级外,还包括除中共成员之外的各界精英阶层。贾西津说,中国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加强对这个阶层的统战工作,最近中国民主党派人士、原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被任命为中国科技部部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贾西津认为,把这部分人吸收进中共体制内部,有利于他们对现有体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部分人的社会力量、社会影响确实是比较大的,进入到体制之内本身对原有的体制也会有一种改变,包括对结构也有一个稀释的作用。所以这本身就是民主化的一个趋势。”

新阶层不是象中产阶级一样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层,和体制结合的意义就更强

曾经对中国社会阶层做过深入研究,写有产生很大影响的《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一文的学者何清涟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新社会阶层。她认为,中国政府加强对这个阶层统战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过去宣称自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现在你也知道工人都已经边缘化了,农民更加边缘化,占人数百分之80几以上的人都已经边缘化了,它只能依靠这个百分之16点的得上层和中层。上层本来就是这个体制当中的人,就是为他们服务的,但是中层不象上层一样有所作为,对这个政权的认同感不是那么强,所以要把其中的一部分人想方设法吸纳到参政的渠道上来。这个参政不是实际参政,而是让他们有个渠道提提意见、讲讲话,这样来增加认同感。”

在何清涟看来,新社会阶层的利益来源依附于现行体制,因此现有体制的稳定对他们有利,他们也就不会具有太强的变革现有体制的动力。贾西津也有类似的观点:

“新阶层不是象中产阶级一样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层,和体制结合的意义就更强,比中产阶级的经济独立性、关注自己的产权可能甚至还有小市民思想,比这些阶层就更要靠近体制。”

人们常说,强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源泉。何清涟认为,这个说法不适用于中国,而且由于中国政府对公民社会发展的控制,也使得中国的中产阶级没有进行社会变革的途径:

“中国的社会公共领域极不发达,大家要求变革能力,个人去谈没有用。中国恰好是对民间社团控制得非常紧,包括对校友会这种组织都是不提倡。所以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者要推动什么变革几乎没有管道。”

自由亚洲电台申铧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