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大贡献

中国一位专家最近撰文,总结出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十大贡献,并且呼吁改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

MigrantWorkers_Shenyang-200.jpg
2005年3月:沈阳市一群外地民工。中国大城市里许多民工有的已在城里工作了十多年,仍是农民户口。法新社照片

这篇由河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继学撰写的文章称,总数一点五亿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占全中国加工制造业工人数量的百分之六十八,占建筑业的百分之八十,占第三产业的百分五十二,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并没有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

这篇文章的题目为“农民工在中国经济中的十大历史性贡献。文章所指的十大贡献包括,为中国经济起飞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壮大了中国产业大军;成为农村社会脱贫的主力,改变了中国消费结构和模式;推动了中国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形成了新一代的中国农民等等。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对这篇文章的观点表示赞同,他指出,中国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止上述十个方面。 (录音)

文章表示,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在今后肯定要逐步加快,十五年之后,大部分中国人将居住在城镇。由于目前约百分八十的农民家庭有人在外打工,使得农民工的收入,成为中国农村收入的最重要支柱。

巫继学的文章指出,农民工为中国贡献了大约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个农民工贡献二点五万元人民币,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购买的中国产品,大部分是农民工生产出来的。但这些便宜的中国产品,却是以农民工低廉的收入为代价的。

胡教授表示,中国要达到小康社会,最关键是中国农村。他说,中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目前中国也在对农民工地位,包括农民工城市居民化等问题加快改革。 (录音)

中国劳工通讯的编辑,现居法国的蔡崇国认为,农民工无法享受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社会制度所导致,包括户口制度的限制。他认为,农民工是中国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要改善中国弱势群体的地位,必须使他们真正拥有社会政治权利。 (录音)

他表示,中国的经济改革最早由农村开始,但后来由于利益垄断集团的压制,农民包括农民工却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这并非官员和学者撰文呼吁就能加以改善的事情,必须对现行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