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批評迎奧運活動“勞民傷財”


2007.06.06 00:00 ET

(歡迎來信與我們分享您對這篇報道的看法)

中國媒體最近出現一些文章批評一些地方搞聲勢浩大的奧運造勢活動,是“勞民傷財”、“鋪張浪費”。中國政府提出“節儉辦奧運、廉潔辦奧運”,那麼大規模的造勢活動應不應該搞?應該如何搞?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申鏵的採訪報道。

新華社6月2號有報道說,“隨着北京奧運會一天天臨近,全國各地正在開展迎奧運活動,但是其中一些活動卻讓人難有喜悅之感:動輒組織成千上萬人搞廣場大型慶賀儀式,或者生搬硬套,什麼數字都要湊出個“2008”來,例如2008對新人迎奧運集體婚禮、2008張笑臉拼成迎奧運“微笑地圖”,或流於形式,或鋪張浪費。”這篇報道還援引上海一位街道辦事處官員的話說:“這種不計成本的鋪張做法無非是出於兩個目的,一是吸引領導,二是吸引媒體,這是一種商業的炒作、政績的炒作,而與奧運的精神及人們對奧運會的內心感受無關……”《中國青年報》6月5號則刊登了一篇題爲《迎奧運少些勞民傷財的虛活》的文章,批評說這些聲勢浩大的“盛會”,往往是地方政府一手操持的。政府用行政化的方式,一面大把花納稅人的錢“搭臺”,一面一紙通知將萬千羣衆喚來當“道具”,說白了就是自己要“唱戲”。

《人民日報》資深體育記者汪大昭把這種大規模的迎奧運活動分爲兩種:一種是造勢,一種是借勢。他說,不過分的造勢活動是應該的:

“造勢活動是很正常,歷屆奧運會的東道主都會通過造勢活動發動他的國民通過一些形勢來關注奧運會籌備的進展。當一回東道主的機會很難得,所以我覺這事既可以理解也可以宣傳奧林匹克運動,不過分就可以了。”

汪大昭認爲不可取的是那種“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借勢活動:

把奧運會看成是一種簡單的體育競技。沒有看成是人類的一種追求、一種理想。所以象這方面(追求理想)聲勢要造大一些, 更實在一些

“利用奧運會來搭車,來趁機做一些在沒有奧運會的時候沒機會做的事,這就比較糟糕。”

汪大昭認爲,迎奧運的造勢活動應該重點放在宣傳和發揚奧林匹克精神方面:

“比如通過教育,讓民衆認識奧運的本意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大家都熱衷於中國能拿多少塊金牌?把奧運會看成是一種簡單的體育競技。沒有看成是人類的一種追求、一種理想。所以象這方面聲勢要造大一些, 更實在一些。”

在上海作家李劍虹看來,圍繞奧運會搞的這些大規模的活動主要是因爲有些領導人把迎奧運當成政治任務來完成:

“中國的很多事情都會弄得象完成政治任務一樣的。如果在其他國家,肯定會首先當成一個商機,對全民健身、熱愛體育方面有些帶動。當時北京把它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一往政治上靠就容易變得很勞民傷財。”

目前國際社會有些人認爲,中國對解決蘇丹達爾富爾人道危機盡力不夠,而且中國國內的人權記錄越來越差,這與奧林匹克精神相違背,所以呼籲抵制北京奧運。中國政府反駁時常用的一個觀點就是:不應該把奧運會政治化。但是,中國政府本身卻常常把成功舉辦奧運會當成政治任務來完成。

自由亞洲電臺申鏵採訪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