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国外影节受好评 国内发行遇困境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今年在柏林电影节上颇受好评的中国电影《苹果》,在中国的上映计划连遭困难。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有关当局不愿意《苹果》中反映的中国负面形象,影响中共十七大的气氛。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

pingguo-200.jpg
图片:07年2月16日,中国影片《苹果》的主演佟大为、范冰冰、导演李钰、制片人方励(从左至右)在德国举行的柏林电影节上亮相。(法新社)

电影《苹果》原本计划今年五月在中国正式上映,但发行公司却放弃了这一上映计划。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最大的电影发行企业,北京的保利博纳公司表示,延迟《苹果》的发行,是因为不愿意这部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忍者神龟》的发行冲突。

电影《苹果》的导演李钰在接受美联社采访的时候认为,这个借口非常可笑。他认为,《苹果》的发行计划被延迟,主要原因是发行公司不愿意《苹果》中反映的北京的负面形象,影响官方为今年中共十七大的召开营造正面气氛。

原北京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副教授,现在德国作访问学者的焦国标也认为,和《忍者神龟》撞期,实在不能构成《苹果》延迟发行的原因。

“我一个朋友说现在国内特别是关于这些还有食品安全什么的十七大之前最好不要谈论。撞车肯定不是原因。”

焦国标表示,每当中国召开类似中共十七大这样的重要会议之前,在宣传上肯定要加以配合《苹果》的延迟发行很可能与此有关。旅居德国柏林的电影评论人士,专栏作家周蕾女士则表示,电影《苹果》在中国上映遇到障碍,是在意料之中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跟十七大有关,但我觉得拖它的档期是在意料之内的,因为这个片子被剪了很多次才出来,送审的时候就不行。在柏林电影节一个电影完了之后一定要打上德文字幕,但是经过这么多周折到了德国来不及做字母了,所以只能用原始的版本,他们就担心回去会受到什么惩罚。这个片子在电影节上映,很多西方媒体都报道过。我觉得公开惩罚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反应,不见得对中国政府有利,所以拖档期恐怕跟他们的越界也有关系。”

电影《苹果》是由中国青年导演李钰执导的一部反应现实生活的影片,影片的英文名字是“迷失在北京”,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影片今年初参加德国柏林电影节时颇受好评。周蕾介绍说,电影《苹果》反映的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通的故事。

“故事剧情很简单,就是讲一个外地打工妹叫刘苹果到北京当按摩女。酒醉后和老板发生关系,她是结婚了的,老板也有家室,这两个家庭就纠缠在一起了。这在中国非常常见,但问题出在审片委员会的一些人不满意,就找茬说‘地上怎么有水?北京这么脏?北京怎么会有三陪女?’

周蕾介绍说,《苹果》一片在开拍前已经获得当局的批准,然而在电影完成后审查却未通过,经过五次删减。她估计,原本计划在中国上映的《苹果》,应该是最后删减的97分钟的版本,而不是最初的113分钟版本。对于《苹果》发行遭遇的困难,周蕾表示,反映出中国艺术家缺乏创作和出版自由的痛苦现状。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