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质检总局官员日前表示,修订食品卫生和质量标准是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身为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兼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刘平均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的食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平均“标龄”为12年,已经老化;修订之后,平均“标龄”将下降到4.5年,修订周期将控制在2年之内。美联社表示,刘平均作出上述承诺的背景是,中国由于出口了一些不安全商品-- 包括被有害物质污染的宠物食品、动物饲料以及涂有含铅油漆的玩具,正面临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
美国博尔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郑竹园表示,不安全产品的出口产生了恶劣影响:
“这个问题是很严重,因为不止西方国家、中国人、华人在世界上如果是大陆出口食品不敢吃,那华人的超级市场的东西都不敢买,中国人自己也不敢买,所以这个问题很严重。”
郑教授表示,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标准以及海外其他地区的标准拿来作为参照,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美国的政府有个食品管理局,你可以参考人家管理的做法,新加坡怎么管理、香港怎么管理。你可以参考成功的例子。”
郑教授说,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固然有必要,但对于商界来说,道德观念的“重整”更为重要:
“现在商人的道德观念比旧社会还差,没有道德观念,就想赚钱,所以很多东西还不是法律的问题。人心道德的观念要有一个实施运动:道德的重整运动!”
英国利物浦工商会英中贸易联络中心主任吴克刚博士表示,中国的食品深加工是一个年轻产业,过去的食品安全标准对国际市场不适用:
“食品深加工在中国是一个年轻产业,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另外,很多食品的规范主要是针对国内消费来定的,所以标准跟国际社会会有不同和差距。怎样让国内市场的标准适应美国、欧洲和一些要求相对高一些的标准进行同化,使中国的农产品、食品深加工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这是一个规范化的问题,需要做一些进一步的努力。”
吴博士表示,中国亟待完善食品加工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引进:
“中国现在引进了一些食品加工技术和生产线,但总体来说引进国外技术在食品深加工的流程里的技术,特别是在食品加工产业、企业的管理上,这套制度也应该全面引进。所以从技术规范制度上还有从市场方面都应该抓,这样我想中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才能够赶上来。”
吴克刚表示,食品深加工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在这个领域可以大有作为。这方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市场才打开不久,今后只要加强与国际食品安全检控机构的合作,严守卫生与质量标准,兢兢业业,好自为之,仍然有望把食品加工与出口慢慢做大。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