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法院网》日前报道,过去10年期间,中国涌现出新一代青年人,他们在网上学习、购物和娱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7月底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1.03亿,即每1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网民。 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中国法院网”的报道说,10年前,中国大约只有5万个互联网帐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中旬对5个城市的2400人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是2.73小时,他们在网上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搜集资料或者聊天。
“中国法院网”援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说,1.3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标志着在7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网民数量翻了100倍。与此同时,截至今年6月30号,中国的上网计算机数达到了456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26%。
“中国法院网”的报道说,过去10年间,驱动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来自政府。自1994年4月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末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即使各级政府都能上网,甚至连青藏高原这样偏远地区的政府现在都实现了办公网络化。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夏明教授指出,中国政府认识到它必须抢先在互联网上站住阵地:(录音)
另一股动力来自商业。1994年到1996年,随着四大主干网相继建成,中国的创新企业和门户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尽管在早期曾出现过一些“经济泡沫”,但中国互联网如今正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国互联网应用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13亿元。 报道说,互联网使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互联网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2003年,北京市政府就在网上开展过政府评议活动。两年的时间里,超过14万名网民对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透明程度和执法水平进行了投票。致力于新闻言论自由的国际组织“记者无国界”负责互联网信息自由事务的朱里安-佩恩说,中国政府注重互联网的经济意义,但希望控制互联网的政治用途:(录音)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专门研究新媒体的学者闵大洪撰文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经济活动模式的改变,而且会改变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思考,尤其是对民主的认可。” 对此,夏明教授表示:(录音)
“中国法院网’的报道说,互联网还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更加个性化。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以来开始风靡的博客写作。中国最大的博客网站“博客网”总裁方兴东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博客”这种形式使网民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生产者”。短短两年时间,博客网已经拥有了220万注册用户。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