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面臨危機貧發期
2004.11.10 00:00 ET
中國的一些專家認爲,中國城市目前已經進入危機頻發期,所以中國政府應該設立功能完善的危機處理系統,訂立緊急狀態法,使政府處理危機時有法可依。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石山的報道。
中國研究城市管理的專家,中共中央黨校國情國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連玉明表示,中國的大中城市已開始進入“非穩定狀態”的危機頻發期。中國官方媒體的報道說,連玉明是在一個名爲“東北-瀋陽”的論壇上發表上述看法的。
連玉明認爲,中國大中城市的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三千美元。但中國城市在進入快速發展期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頻發危機。在他看來,中國城市危機有四大特點:即危機事件發生頻度高,領域廣;人爲危機和人爲製造危機多;突發災害容易引發社會危機;危機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楊大力對此表示,觸發社會危機頻發和人均收入沒有直接關係,更重要的是社會不公的問題,它會造成的普遍不滿,
(錄音)
中共中央黨校的連玉明提出,中國城市危機處理的關鍵是健全安全法制,比如制定《緊急狀態法》等,使政府實施危機管理的時候有法可依。不過楊大力教授分析說,中國目前已經有一些現成的法律規定,但需要有關政府部門加強協調,以應付不同的危機,
(錄音)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趙鼎新則認爲,在許多方面,中國行政系統應付社會危機的能力比其他國家強,但中國的早期預測預防能力則有待改善,
(錄音)
趙鼎新進一步分析說,危機處理能力分爲早期的預測預防,中期的疏導減壓,和後期的處理善後,中國最需要改善的是應對早期和中期的危機,比如降低社會不滿的壓力,
(錄音)
趙鼎新指出,去年的薩斯疫情和最近重慶的民衆抗爭事件,都反映出中國官方早期處理危機能力的薄弱,這和中國現存行政體制有很大關係,因此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石山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