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刊登赞扬赵紫阳的文章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炎黄春秋》期刊发表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田纪云的文章,回忆曾任国务院总理的已故中国领导人赵紫阳。这是中国大陆媒体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首次发表的赞扬赵紫阳的文章。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

本周在北京出版的《炎黄春秋》2007年第7期,第一篇文章便是田纪云所写的《国务院大院的记忆》。田纪云退休前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在文章中称赞赵紫阳“一贯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文章说,赵紫阳在位期间,从未对自己的住宅、办公室大兴土木,也没有购置贵重高档用品。他去外地调研都是轻车简从,不清道,不戒严,不搞花架子,不搞假现场,不要地方当局事先导演编排。杭州的原中国海洋报记者昝爱宗说,这是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中国大陆媒体首次刊登赞扬赵紫阳的文章,

“ 田纪云,包括李锐的势力范围是《炎黄春秋》,比如毛岸英的妻子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江泽民多她对多么关心。这篇文章不可能在《炎黄春秋》发表,因为势力范围不同,媒体的控制权不同。不同媒体透露出不同的声音。由此可见,中南海也有各种声音,而不是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的一种声音权威。现在是多种权威,都有自己的喉舌来反映自己的诉求。”

《炎黄春秋》在发表田纪云文章的同时,还配发了他於1985年12月陪同赵紫阳在河南考察工作的照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北京之春》杂志总编胡平说,这也是大陆媒体18年来的首次刊登有关赵紫阳的照片,

“去年那种规模更大的纪念胡耀邦的事件并不意味着改变了过去那种反自由化不利,把胡耀邦赶下台要翻案的含义。那次事件折腾得更多,也并没有翻案的含义,这次的比那次的声势要小得多,所以更不具备要替赵紫阳翻案的意思,无非就是表示出一种姿态,在坚持原来对赵紫阳问题的前提下,也对他其他的方面略略有些肯定。”

田纪云在文章中说:「1986年,秘书长们商量,把国务院常务会议室桌子换成了比较时尚的椭圆形会议桌,第一次使用时,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就批评说,国务院不要带这个头。所以当时其他会议室就没有再换会议桌。赵紫阳为了制止公费请客,曾明确规定,公费请客只限『四菜一汤』。虽然执行中有阻力,未能坚持下去,但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胡平说,《炎黄春秋》敢于刊登田纪云回忆赵紫阳的文章说明,中宣部对媒体的控制已经不如毛泽东时代那么严格,

“中宣部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已经不如毛时代有一整套包罗万象的一套东西,同时把这套东西贯彻到方方面面,现在没有这种东西。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维持一党专制这个基本控制权,在这个前提下出现一些和主旋律不太一致的东西它是完全可以容忍的。这是六四之后中共政权的一个特点。”

原中国海洋报记者昝爱宗说,《炎黄春秋》发表赞扬赵紫阳的文章并不意味着中共高层要为赵紫阳平反,

“其实赵紫阳也不需要党中央平反,我认为党中央没有资格给他平反,当时他是总书记,他做的又是对的,没什么错误。他的功绩也好,遭遇也好公道自在人心。”

赵紫阳在1989年学生运动中中因反对戒严和军事镇压,被撤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并一直被软禁长达15年。2005年1月17日赵紫阳在软禁中病逝。在1989年以前,中国大陆的改革在时任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领导下也曾被称为胡赵时代,但自89年六四以后,中国官方媒体不再提及胡耀邦和赵紫那段被称为胡赵时代的历史。

以上是 本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