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物价涨幅不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然而,中国的一项最新民调却显示, 85.3%公众感觉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据《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最近联合进行的一项有7625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一方面,78.8%的人认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而另一方面,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物价上涨幅度并不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甚至在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中,价格还出现了负增长。
为什么人们的收入逐年增加,统计数据显示物价上涨也不大,可公众却感觉生活负担更重了?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援引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的话说,虽然统计数据显示物价低迷,但很多人却感觉到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沉重,这是因为有几类大宗且大家都要消费的商品的价格有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比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等。
调查显示,人们花钱最多的三方面依次是住房、教育和医疗。与此同时,公众感觉这些年上涨最快的恰恰也正是这三方面。
据《市场报》报道,一般认为,房价与家庭年收入的比例在3~6倍之间比较正常。然而在国内,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10~20倍。旅居法国的中国劳工活动人士蔡崇国就此表示:(录音)
中国《个人理财》杂志在全国37个有代表性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购房平均要花掉其13.4年的收入,温州、上海、杭州等地的居民购房,甚至需要花费超过20年的家庭收入。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20年前,大学每学年的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冲上5000元大关,增长了25倍。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 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一年的总体医疗费用为143.2亿元,到2003年上升到6623.3亿元,20多年增长了40多倍。与此同时,在总体医疗费用中,需要个人支付的比例,也由21.2%上升到55.5%。蔡崇国指出,中国近70%的人并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正如一些媒体在评论中指出的,住房、教育和医疗,已经成为加重人们生活负担、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新“三座大山”。银行中高达14亿元的居民储蓄,也多是老百姓为应付这些问题所准备的。本报调查显示,在谈到“你为什么储蓄”的问题时,排前五位的依次是:应急、教育、住房、养老和医疗。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居民个人储蓄,显然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