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研討會談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問題


2005.02.02 00:00 ET

美國企業研究所星期二舉行研討會,圍繞歐盟是否應當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問題展開討論。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道。

至少200名華盛頓智囊界人士和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星期二的研討會;研討會組織者對與會者的踊躍出席表示驚喜。這次研討會是在不久前歐盟代表宣佈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計劃的背景下舉行的。

第一個在研討會上發言的是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項目主任沈大偉。他說,歐盟和中國對多極世界理念的認同、雙邊經貿關係和文化交流的大趨勢,使它們走得比較近:

“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中,歐盟成爲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則成爲歐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貿易額約爲2000億歐元。在歐盟國家的中國留學生約有10萬人,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約有5萬人。”

但是他認爲,歐盟不大會在今年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只是個早晚問題、方式問題。但我不認爲歐盟會在今年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原因有兩個:一,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需要歐盟成員國的一致贊同。歐盟25個成員國中至少還有6個國家以人權爲理由反對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英國、荷蘭堅持中立。二,歐洲議會、以及荷蘭、德國等國的議會在過去一兩個月內通過了措詞強烈的決議,反對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尼伯利特對歐盟的對華政策作了分析。他說,在21世紀上半葉,如何因應中國的崛起將爲維持現有國際秩序帶來一個最大的挑戰。歐洲國家認爲,在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全球性流行病防控、環保和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中國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國家,所以歐洲國家更傾向於與中國保持接觸。但是他說:

“在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之前,中國必須採取改善人權的具體步驟,中國人大常委會必須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新美國世紀工程副主任博克表達了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立場。她說,

“美國反對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立場基於三個實質性問題:人權問題、臺灣所面臨的威脅以及尖端武器擴散問題。從這三個問題裏頭任意拿出一條來,都足以成爲維持甚至加強對華武器禁運的理由。”

博克批評法國總統希拉剋和德國總理施羅德無視臺灣作爲民主政體的存在。

第四個在研討會上發言的是德國《國際政治潮流》總編輯、埃伯特基金會執行主任德特克。他說,對華武器禁運是消極的;西方國家只有與中國保持接觸,才能幫助中國改善人權:

“我不認爲維持對華武器禁運是個好主意。對華武器禁運不解決什麼問題。這個禁運是脆弱的、有漏洞的。中國的人權記錄確實令人沮喪,但怎麼去改善它呢?是與中國保持接觸呢,還是試圖進一步對中國施加壓力呢?”

他在後來回答提問的時候說,歐盟如果維持對華武器禁運,中國就只好找俄羅斯買武器,那樣對歐盟並不利。

美國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分析人士費舍爾在發言時,對歐盟考慮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表示失望。他說,僅僅與中國保持接觸並不解決問題;他說:

“我希望布什總統去歐洲的時候,私下裏向我們歐洲盟國的首腦們表達美國的不同立場,力勸歐盟不要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而是要加強已有的武器禁運,使其發揮作用。”

費舍爾說,他認爲中國會用從歐盟得到的武器對付美國。

這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