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民间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星期三举行一场有关中国的研讨会,美国前负责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莱纳等人在会上强调推动中国民主的重要性。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美国企业研究所星期三的研讨会的题目是:“没有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发展:中国模式会压倒全球向自由的进军吗?”
美国企业研究所“国家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马颖首先在研讨会上发言。她说,在推动中国民主问题上,华盛顿的保守主义色彩还不够强。她说,
“美国试图推动中国民主的努力所依据的认识,看上去是保守主义的,实际上恐怕还不够保守。华盛顿着力于谋求旨在变革中国的制度和手段,但对于中国人民的意向却注意不够。华盛顿看重市场力量、西方的影响:2000年,当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的时候,克林顿总统对于中国即将出现根本性变化寄予过大希望;他说,我们释放了一种任何极权势力所无法控制的力量。从那时以来,中国的经济是获得迅猛发展了,但中国政府却得以继续压制异议,维持对权力的垄断。”
马颖说,2001年以来,美国国会拨款资助中国司法改革项目,但是,中国政府不是让司法改革为政治变革服务,而是让它为经济发展、为有效行使国家权力服务。她说,互联网的发展不但没有像有些人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中国民主时代的通报者,而是完全落入政府的掌控之中。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部主任裴敏欣在研讨会上说,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民主的作用不是用一两个字就可以说清楚的:
“我自己最近的研究试图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从短期来看,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民主是一件坏事,因为经济发展产生种种不利于民主化的消极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民主是一件好事。”
裴敏新说,中国共产党具有相当强的危机后的 恢复力。在89民运、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之后,一些人以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难以维持15年,15年之后的今天,共产党处在它自己历史上最得意的时期。
裴敏新说,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恢复能力有三个依据,一,这个党的精英阶层是否有凝聚力,回答是,共产党目前的领导层是相对统一的,二,共产党控制公民社会和媒体的能力怎么样?回答是,这个党在多数情况下是能保持有效控制的;三,这个党对付、消弭内外危机的能力如何?回答是,共产党这方面的能力也不差。他说,中国经济走势是好的,所处国际环境是良性的,共产党对于新局势的适应力也相当强。但是裴敏欣表示,他不认为中国共产党现在具有的恢复能力会长期维持下去,因为它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太多。他预言,再过35年,共产党不再会是中国的执政党。
在布什总统第一届任期内担任负责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莱纳表示,美国在帮助中国改善人权、实现民主方面有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短期目标主要是争取中国政府释放异议人士。他同意这样的说法,没有个人的自由,就没有什么人权可言。中期目标是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这样的多边组织合作,利用国际社会有关人权的共识,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在谈到长期目标的时候,他说,
“我们的长期战略着眼于中国国内的活动,通过乡村选举、司法改革以及公民社会的建立,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性.”
在提到联合国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诺瓦克最近对中国的访问时,这位前美国助理国务卿说,
“中国谋求承认它是负责任的国际社会的一员,这就给美国、欧洲和联合国带来一个机会,那就是:向中国施加压力,迫其对联合国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的建议采取措施。”
新美国世纪工程代理执行主任博克谈了她对布什主义的理解。她认为布什主义有三个要素,一,发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领导作用,二,弘扬自由民主原则,三,改变某些专制政权;这个改变不光是指军事行动,也指与那些国家的民主人士合作共同确立民主。
博克认为,美国不应当指望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改革。她说,中国共产党不具有民主化的理念和意愿;布什政府应当与中国的民主人士和维权人士站在一起。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