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發文批評中國智庫


2006.12.15 00:00 ET

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的“首屆智庫論壇”,並評出了“中國十大著名智庫”。不過,有北京的報刊發表文章,批評中國的智庫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公衆在官方決策過程中沒有話語權。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林坪的報道。

海外的博訊網日前轉載了在北京出版的《百姓》雜誌最新一期的文章,題爲《智庫不是褲》。文章說,在現代國家框架裏,相對於官僚體制的內腦,也就是官方研究機構,民間的研究智庫是支撐國家發展必不可缺的外腦。一旦智庫淪爲官方內腦的“跟班”或“報幕員”,滿足於歌功頌德,空喊口號,就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在中國,所謂智庫很少能發出與官方不同的聲音。

談到中國的智庫,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中文政論雜誌北京之春主編胡平評論說,

“把中國一些機構稱作‘智庫’這個名字根本就是錯了,實際上它根本不是智庫,就像中國共產黨根本不是根本意義上的黨,自稱是什麼執政黨,在野黨都沒有,你執政黨從何談起。根本就是政治專制的一個集團,跟我們談到的黨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同樣,我們談到的智庫都是在一個自由、開放的世界,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機構對現行的社會、政府政策提出各種考慮、各種方案的這麼一種機構。那麼中國根本就沒有這種獨立的研究機構,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根本就不存在本來意義上的智庫。”

北京的《百姓》雜誌的文章說,新聞背後的網友留言中,有人質問:中國有十大智庫,爲何還有三座大山?還有人建議這些智庫派人去體驗幾件事:去醫院看一次病,去大學交點學費,去大城市買一套房,去農村生活一個月,去煤礦下井榦一個星期……文章說,網友的置疑說明,中國民意的反映渠道太有限,政府官員不會“放下身段”,智庫也沒有“沉入民間”。

文章認爲,中國有一個巨大的智庫,並沒有很好的開發,這個智庫就是13億中國人的集體智慧。涉及公衆利益的公共政策,只有讓公衆充分參與,允許公開討論、批評和監督,這樣公衆對官方政策的理解才能更透徹,政策的制定纔會完善,政策的執行纔會順暢。

文章呼籲,大力扶持非官方的民間智庫的發展,充分利用民間智庫的獨立性優勢,形成百家爭鳴的格局,爲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爲廣闊的視野,避免官辦智庫的思維僵化,使公共決策更趨完美。

談到制約中國民間智庫發展的因素,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鄧小剛表示,

“在中國,權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權力纔有資金;有了資金纔有項目。所以這是緊密相連的。從獨立性的角度來講,我覺得中國的學者、這些智能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他們敢不敢做出與現行政策完全不同的東西。我覺得好像還沒有。”

“首屆中國智庫”論壇評出的中國十大智庫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國際戰略學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其中,社科院、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都是中國國務院的直屬機構,其負責人由國務院任命,而軍事科學院則是中國軍方的最高學府。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林坪的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