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表示,中央和省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将设立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专项资金,以增强这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中国的经济观察网星期二报道,中国目前资源型城市共有118个,这些城市大多兴建于建国初期,大部分都是“因矿而市”,依靠当地天然的煤炭、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发展成了规模不一的城市。随着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城市发展遇到了危机,环境污染、失业和生态破坏成为最大难题。根据中国国务院公布的数据,在中国的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率高达30%;城市低保人员占非农业人口的10%以上。为此,中央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设立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资金,增强这些城市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重点用于完善资源枯竭城市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专项贷款贴息等方面。具体方案和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界定名单将分别由中国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振兴东北办另行上报国务院。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专家夏明教授,就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现状说:
“如果以大庆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以资源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城市面临很大的挑战:一个是资源的逐渐枯竭,第二个是由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时国营企业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庆不断出现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带来群体性的骚乱。两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这种城市有很多困难。一个是资源逐渐枯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开发。第二个就是计划经济的破产,这些城市在往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为他们往往没有靠近很多大城市和交通枢纽,往往都在山区或者是内地。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转轨无论在资源方面,资源过度开发以后的稀缺和污染问题上,还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外来的资金需求上的两方面都形成了很的压力。所以他们的转型我觉得有很大的困难。”
中国国务院2001年12月将辽宁省阜新市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正式开始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试点主要集中在有2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东北三省。中国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说,在未来5年内,安排一部分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集中扶持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建设一批能够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替代产业的项目。《意见》还计划结合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试点,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门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替代产业、解决企业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等。
文件提出的工作目标称,计划到2010年,中国的资源枯竭城市的突出问题能够得到基本解决,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到2015年前,在中国大陆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对此,纽约市立大学的夏明教授表示:
“中国目前的发展其实还是在用资源换取发展,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模式是以开发自己的经济资源,另外是成为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工厂需要两方面的代价,一个是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来为西方国家生产产品,供应西方市场,另一方面是牺牲自己的劳力资源,以非常低的工资,用工人牺牲他们的基本福利,同时牺牲他们的劳动权利的保障、牺牲中国的自然环境来寻求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模式已经走进了一种瓶颈,遇到了很多挑战,中国政府如果要把以单一资源为经济基础的城市转型过来很大的问题是往往这些城市是很难融入于国际化的经济中去,因为和他们的基本地理位置都有关系。第二,他们往往是老工业区,他们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口的基本教育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很难适应现在国际化的经济活动。第三,所有这些以国营企业为依托的往往会给当地城市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这个城市的财政也会陷入极大的困顿。所以我觉得它处于恶性循环。”
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已有51个城市资源枯竭。在未来二十年内,预测还将有近百个城市资源枯竭。矿产资源的长期开发严重破坏了原始地层结构,破坏了水、气和生态环境系统,导致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安全。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