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营油井被收归国有近千家私企业主欲哭无泪(下)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针对陕北地区私营油井被当地政府强行收回的有关情况继续展开调查。

在上一集的报道中,我们调查了陕北私营业主艰难创业,后来油井又被强行收回的情况。那么,为什么陕西省政府将这些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的私营石油企业强行收回呢?

我们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采访了领导这次回收行动的陕西省经贸委 副主任、省石油领导整顿小组的副组长张怀玉,他解释强行收回油井的原因说: (录音)

他还表示,实际上,在油井回收过程中,这些私营油井业主的损失并不大: (录音)

记者又打电话给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一位姓罗的办公室官员表示,这些私营业主根本不具备开发陕北油田的能力: (录音)

不过,石油勘探专家、西北大学教授刘生富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介绍陕北油田的地质状况说,这里的地质特点不适合大规模的开采: (录音)

他还介绍说,自从私营企业经营油井之后,这里的油田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开发: (录音)

然而,刘教授同时也表示,这些私营业主开采油田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录音)

那么,污染环境、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是否是陕西省政府强行收回油田的原因呢?私营业主孔令宏认为,他在经营油井的时候,花了很多资金在技术改造和注水开采上,在油井被收归国有后,环境的破坏反而更加严重: (录音)

他认为,环境问题和资源是否合理开发,并不是油田被省政府收回的根本原因。那么,如果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是收回油井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省政府收回油田呢?据陕北民营石油网披露,2002年七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简称中石油向国家经贸委递交报告,反对陕西省委提出的将陕北私营油田进行省内重组的方案。

报告称陕北地区的私营以及县级钻采公司乱开滥采,伙同私营的油老板抢占中石油下属的开采面达九千多平方公里的油田,双方十年间多次发生纠纷,引发一百五十多起群体冲突事件,导致多人伤亡。报告还说,如果允许省内重组,陕西地方石油企业同中央企业的矛盾根本无法避免,而且由于利益驱动,地方企业对资源的扩张和占有欲将更加突出,会引发更大规模的争夺地块、争夺资源的冲突。

2003年一月,陕西省经贸委也向国家经贸委递交报告,辩称当地的石油开发走上了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以当地的石油公司延长油矿为主体的地方石油企业有能力合理开发油田。陕西省的报告还称,中石油利用国家资源管理机制和自身便利条件,抢先登记了陕北地区的绝大部分石油资源,甚至将延长油矿的地块又登记到自己名下,造成资源闲置,没有进行实质性开发。

报告还说,离开了石油,陕北的地方财政将重新陷入困境。北京博景泓律师事务所的朱久虎对陕北油井收回的情况进行过详细的实地调查,他认为,油井收回的根本原因是中石油同陕西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录音)

私营油井业主孔令宏也有类似的看法: (录音)

朱久虎还认为,所谓私营油井业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说法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以及中石油为了将油田完全据为己有的借口: (录音)

西北大学的石油勘探专家刘生富一直关注陕北私营油田的开发,也多次到现场考查。他认为,虽然私营企业有自身的问题,而石油又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采取强行收回的办法: (录音)

他认为,政府回收私营油井的做法降低了自己的公信力: (录音)

据悉,由于政府将财产没收,数百家私营企业的法人代表以及部分小股民已经准备同地方政府对簿公堂,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孔令宏表示,他们不会停止自己的抗争的: (录音)

这些业主的法律代表之一朱久虎认为,地方政府擅自解除合同是违法行为,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剥夺: (录音)

各位听众,以上就是有关陕北私营企业的油井被强行收归国有的情况调查。据悉,油井被收归各县的国营公司经营之后,约有三分之一被停产关闭,出油量下降百分之四十。地方政府还安排大批政府官员担任石油企业领导,开采秩序目前十分混乱。靖边和定边两个县近来因为偷油被判刑的就有一百多人 ,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开始日趋严重。

各位听众,如果您亲身经历或者了解类似的个案,欢迎给本台记者白帆写信。来信请寄香港邮政信箱28840号,或者发电子邮件,地址是:zhongp@rfa.org来信中请一定注明您的电话号码,以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