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阿马尔提亚・色恩(Amartya Sen)

(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在诺贝尔得奖人中,有一位十分注目的人物,他就是政治经济家阿马尔提亚.色恩。在这集节目里,我给大家介绍这位非凡的学者,因为他的卓越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色恩是印度人,他于1933年11月3日出身在当时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孟加拉。1953年, 色恩毕业于印度加尔各达的总统学院。6年之后,年仅26岁的色恩以出色的成绩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色恩就开始了他漫长的学术生涯,在经济学和哲学两个领域作出了十分出色的贡献。他先后在印度,美国和英国的著名大学任教,著作等身,挑李满天下。目前,世界各处已经有3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色恩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色恩更上一层楼,被牛津大学聘任为政治经济学教授。1988年,他又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做了十年的政治学和哲学教授。 1998年,他又回到母校剑桥担任经济学终身教授,真正是满腹经论,德高望重。

色恩的学术贡献含有极端重要的政治意义。他最大的贡献是把干巴巴的经济学变成有道德伦理含义的社会科学。在60年代,色恩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个人的价值与社会整体价值的关系,对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政治原则在经济上的意义作了深入的研究。接着,色恩又研究现代经济生活中个人权利所起的重要作用。1970年他发表《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一书,指出个人权利、多数统治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复杂关系。其中,色恩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和例子,深刻地指出自由流通的信息对经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点对于目前中国大陆又想经济现代化,又想封锁信息的政策无疑是一个有力的理论反击。

但是,色恩最著名的学术贡献在于他对饥荒的权威研究。色恩出身于贫穷的孟加拉地区,当地的饥荒给他个人的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1981年,色恩出版了名著《贫困与饥荒》,在这本书中,他对印度,孟加拉国和沙漠非洲地区的国家所发生的大饥荒进行严密的统计研究和理论分析后得出结论,证明饥荒之所以发生,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粮食,而往往是由于其他社会和经济政策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这个结论对中国大跃进之后的大饥荒是多么重要的理论依据。

色恩的国籍是印度。印度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是十分令人惊奇的。色恩是第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人。多年来,经济学得主多半来自美国和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色恩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