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这次我要讲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托尔斯泰的一生及其与中国的纠葛。
托尔斯泰的全名是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伟大的作家。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托尔斯泰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于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托尔斯泰一直活到二十世纪初的1910年11月20日,终年82岁。他年轻的时候在喀山大学上学时对东方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一开始就进入东方文化系专攻土耳其和阿拉伯语。虽然后来他转入了法律系,但他对东方世界的兴趣有增无减。1851年,托尔斯泰参加陆军,在高加索地区服役,并同时开始发表小说。1858年退役后专业从事创作,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大师,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这一方面出发,托尔斯泰对中国古代思想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从法文版中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俄文出版,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托尔斯泰的哲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基督教的博爱和忍耐,并由此发展成为非暴力,不抵抗的和平主义,对后来印度的民族领袖甘地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博爱的非暴力思想,托尔斯泰从中国的古典学说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从道教中,他特别学到了"贵柔"的道理。他还多次细心阅读了孔子的"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作了大量的论证和感想。他在1884年3月11日的日记中说:"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是令人惊异的。老子的学说,即执行自然法则,是同样令人惊异的。这是智慧,这是力量,这是生机。" 十六年后在1900年11月14日的日记里,托尔斯泰又写道:"最近研究孔夫子,于是一切别的东西好象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出于反战和非暴力的哲学主张,托尔斯泰自然地对墨子的兼爱和非攻观点狂热地推崇和敬仰,并极力促成了墨子"兼爱"一书俄文本的出版。托尔斯泰自己还亲自担任了俄译本的校对和注释工作。
托尔斯泰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正在劲头的时候,同时也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时候。因此,托尔斯泰对中国的政局也十分关心,并和一些中国知名人士保持通讯往来,如著名的律师张庆桐和政界名人辜鸿铭等人,都收到托尔斯泰的长遍来信,阐述他对中国时局的看法。在1905年12月4日给张庆桐的信中,托尔斯泰大力赞赏中国人的忍耐精神,谴责欧洲人在亚洲的暴力行为。1906年10月给辜鸿铭的信中,托尔斯泰又针对洋务运动而指出,中国人不应该模仿西方民族,不应该以夷制夷,以暴易暴,显示出一个伟大正直的作家对中国命运的深刻关注和焦虑。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