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2003年终回顾 -- 中国经济状况

座谈日期:美国时间2004年01月08日主 持 人:陈奎德座 谈 人:邵剑平博士,奥克拉荷马市立大学金融教授,投资顾问

请听座谈录音

座谈提纲:

一、正面信号: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北京官方对2003年中国经济的评估:

成亚洲引擎 前景可期待

中新社记者 翁阳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二00三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前景》中正式指出:“由于对货物的强劲需求,中国正在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00三年,即使遭遇到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庞大的国内市场、趋于合理的经济结构,以及逐渐增长的经济内驱力,使得中国经济在虚惊过后未伤筋骨。数据显示,中国今年GDP增长率将肯定超过去年的百分之八,并有望达到百分之八点五?r截至十一月,中国合同外资金额已超一千亿美元、同比增长近百分之四十?r而中国海关同比超千亿元人民币的税收增长则无疑主要缘自进出口贸易额的再创新高。

有经济学家评论,类似一九九八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今年之再过"非典"大考,无疑将进一步增强世界对其在亚洲经济中扮演“定海神针”和“发展引擎”角色之认同。

继去年中国同东盟十国领导人达成于二0一0年建成拥有十七亿消费者、一点二万亿美元贸易总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今年在亚洲区域合作方面更上层楼。在印尼巴厘岛第七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同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与东盟结成“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使中国成为东南亚之外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世界大国。

而在今年北京举行的中国和欧盟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前,彼此默契的欧盟和中国分别亮出了《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与《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两份重要文件,中欧建立成熟伙伴关系大势已定。

面对一些人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出发掀起的力迫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等系列不合理举动,中国政府从保障国家正当利益之务实立场和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采取了外交、经济等诸多灵活手段,避免了贸易战和大国关系的交恶。

二、基本问题

1.入世两年,兑现入世承诺减缓

2003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届满2周年。人们注意到,WTO最近日益多地指出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减缓了。为什幺?何以致之?(chinesenewsnet.com)

2.中国市场化程度究竟多高?

2003年7月8日,全球每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排名"如期公布。在全世界进入排名的12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被排在第100位,也就是倒数第24位,从而也就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化"在全球各个国家中、真实应有的经济地位。

1)双轨制的国民待遇

虽然,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仍有何大问题。中国有9亿多农民、50多年来一直被排除在中国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劳动就业与失业等国民待遇的体系之外,不管是中国式市场经济还是建立中国式的"社会机制",这都是需要今后中国历届政府拿出正确的决策和智能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2)"透明度"的核心是 "经济数据"问题

中国第一暴发性产业--中国电信业,应该是体现市场经济地位和"经济参数合理化"的重要范畴。然而,在20年前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月租费,在没有任何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一收就是二十几年,比中国的《宪法》、《刑法》、《税法》还坚不可摧,至今已累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但数十年来,国家、国家邮电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所有"合理化"数据中,都没有月租费的数字--这能是一个有市场经济地位国家所应该有的"数字合理化"吗?

1万亿元的月租费,从来没有任何数字公诸于政府和公民,月租费也没有任何监督与说明机制,没有市场经济规则当然应该具备的"透明度",这能说一个国家有市场经济地位吗? 国际社会给中国经济的定位

经济自由度是市场经济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因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这样一个阶段,原本就是市场经济而不存在市场经济化的问题,所以经济自由度就成了衡量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水平的唯一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自由度即市场经济化的关键指标包括"商品交换、竞争自由、选择自由、旅行自由、对个人和财产保护"等等。从这指标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程度距离西方还十分遥远。画饼充饥将误国害民

市场经济地位所要求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或政权、政治资源)与经济"要各行其道。而中国的烟草、盐业、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自来水等行业,不是长期不能兼容其它经济成份,就是两块牌子一个门面,完全是一家人。这种"开门"是贸易经营、金钱利益,而"关门"又是"裁判"行政的一体化运行,恶化了中国市场经济环境。

3.萨斯危机暴露的问题

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非透明性

4.中国金融系统的危机

1)呆账比例达总贷款的50%

入世所带来的压力与垄断特权的抗拒,将在金融这个行业争持得最激烈。外汇管制是为维护垄断特权而设。如果外资银行在国内做人民币生意的运作与国外银行做外币生意一样自由,外汇管制怎样也守不住!

金融业的转变或不转变将会是整个世贸协议的重心所在,虽然在协议中金融问题不是重点。我的观点有如下的论据。第一,金融业的开放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成败得失的关键。第二,这行业的垄断特权庞大,也最顽固。有关国家货币的事,其重要性怎会不自成一家?第三,外资的参进永远看着外汇的兑换与进出口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我因此认为世贸协议所带来的压力与垄断特权的抗拒,会在金融这个行业上争持得最激烈。

且让我先说一个大前提。中国是一个占有世界1/5强的人口的国家。若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中国不能没有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这金融中心的一个必需条件是不能有外汇管制。那是说,外汇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进出口。但没有外汇管制只是必需的,并不足够。还需要的是让外国的银行、股票经纪、投资顾问等到中国自由做生意。这一切与今天中国所容许的相去甚远。

外汇管制是为维护特权而设,今天我还是这样看。

协助中国的金融发展,世贸协议中只有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让外资银行在中国做人民币的生意:两年后可与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可与中国人民进行人民币业务;地区的限制也将会放宽。

2)如何解决? 从孙大午案看金融体制改革

提两个问题,第一,他所在的地区国有银行和信用社把钱贷给谁了,他们贷的客户是不是比孙大午的企业更有竞争力,更有还款的可能。第二,我认为中国金融法规是严重有问题,不是站在和老百姓共命运的基础上,而是管你,里面根据的一条法规,扰乱金融秩序就要抓人,什幺叫做扰乱金融秩序,我们知道当年包产到户,都是扰乱金融秩序,所以所谓金融改革就是改掉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让金融创新合法化、标准化,即使你要抓人,法律应该写一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你抓,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任何报道,假如说孙大午是违规的,在你抓他以前,孙大午造成多大损失,有多少人告孙大午,你没有这些,你去抓孙大午,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我认为这个法规根据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就是批条子经济,只要没有批条子都是扰乱经济秩序,照这样来看,中国大量的民间非法信贷,正是这种规章制度的结果。当然孙大午本人有没有违法,这个可以调查,调查有一个前提,我们讲经济的,在孙大午抓以前,造成了多大损失,造成的损失多少倍,你怎幺罚。所谓扰乱金融秩序,几乎给了执法官员无限的权利,这样就变成任何改革的成功都要地方官员来担风险来改,这样步子能走多慢。

如果有了民营银行,就不会有孙大午案的发生。

三、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负面因素:"五大利益集团"

五大利益集团仍然阻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这五大利益集团是:权力阶层;不依法办事的政府行政部门;靠垄断吃饭的人;靠权力寻租、靠官倒获利的人;仇视市场经济的保守派。实际上,正是僵化不变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最大绊脚石。中国仍然是全球"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对象。

四、展望2004年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