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企業脫困与非國有企業的困境
2000.02.06
最近,大陸官方開始宣傳國有企業脫困取得了重大進展,連年虧損的國有紡織行業竟然在去年贏利八億元,提前實現了朱鎔基三年脫困的戰略目標。但是,恐怕包括朱老板在內,沒有人對此感到鼓舞,因為大家都清楚,這個脫困,主要不是靠國有企業提高效率和競爭能力,而是靠國家玩弄金融把戲,給國有企業減輕了財務負擔來實現的。一句話,是政府自欺欺人,在帳面上作文章作出來的。對國有企業脫困起最大作用的因素,就是降低了貸款利息,把老百姓私人存款的利率降下來,把他們的利息收入化作了國有企業的利潤。老百姓去年一年在利息上的損失高達兩三千億元,其中大部分通過減少利息成本,轉移成為對國有企業的財務補貼。 有人會說,降低貸款利率,并非僅對國有企業有利,非國有企業也能夠從中受益。問題是,中國大陸的銀行利率,根本不是市場利率,非國有企業想貸款,壟斷的國有銀行并不會借給它們。現在,大陸的國有銀行還有了一個新的,非常堂皇的借口,不借錢給非國有企業,這個借口就是"防范金融風險”。大陸當局一方面繼續大量低息貸款給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支持它們脫困,另一方面,則以防范金融風險為名,對中小金融机构全面緊縮,加強控制,堵塞了非國有經濟的融資渠道,使大批非國有企業陷入困境。 過去的兩年,朱鎔基對地方性的,尤其是非國有的中小金融机构進行了全面圍剿。在城市方面,他把城市合作信用社合并成為城市商業銀行,納入了國有銀行高度集中管理的体系;在農村方面,朱鎔基特別打擊了由鄉村政府興辦的小型金融机构,農業合作基金會。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大大減少了用于支持非國有企業的金融資源。 前不久,中國大陸的有關經濟學者在浙江台州召開了一個題目為"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經濟發展”的討論會,在這個會上,學者們對朱鎔基打擊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中國著名的金融專家,黃達教授不指名地批評朱鎔基,對金融領域存在相當恐怖的情緒,認為具有無限風險,尤其是民營金融業,認為國家要控制全部金融活動。盛洪則指出,這些年來,我國的金融政策基本上是壓抑、打擊民間金融和民間信用,目前通貨緊縮很大程度上是不恰當的金融政策造成的。李茂生更明确批評,對信用社的強行收編、整編,實際上是在壯大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的計划金融,是一种逆改革而動的措施。 事情很清楚,所謂國有企業脫困,与非國有企業陷入困境有很直接的聯系。這种所謂脫困,就是把社會的信貸資源通過國家權力集中起來低价分配給國有企業,使它們能夠繼續低效率運行。國企如此脫困,對整個經濟究竟有什么積极意義呢?從目前通貨繼續緊縮的狀況來看,只是把事情弄得更糟糕而已。 朱鎔基明知國有企業脫困是假象,卻無恥地加以宣傳,說明他自己的困境。自九二年以來,朱鎔基一直實行的是一條集權改革的方針。在開始的時候,不少人還對他的這個方針抱有幻想,以為憑著他的精明和才干,能夠走出一條改革的新路子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終于看明白,他的這個策略是一個錯誤的策略,這個錯誤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扼殺了中國大陸經濟的生机,把中國大陸經濟越來越深地帶入困境。大陸現在對朱鎔基政策的批評越來越公開、越來越尖銳,說明對朱的錯誤正在形成越來越廣泛的共識。最近,連出租車司机都開始批評朱鎔基的經濟政策,可見朱所面臨的輿論壓力。 自欺欺人的國有企業脫困,既救不了大陸經濟看來也救不了朱鎔基的政治前途。但是,大陸能否擺脫朱鎔基的集權改革帶來的經濟困境,則并不取決于朱鎔基能否保住自己的職位。這是因為,集權改革的政治基礎并非是由朱鎔基造成的,因此,即使朱下台,也并不意味著大陸經濟危机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