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共運專題﹕破除羅曼羅蘭的神話
2000.04.12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是有名的"進步"作家,一輩子為蘇聯和社會主義在西方作宣傳。他他1935年訪問蘇聯后留下了一部訪問日記,但卻留下話來,囑咐50年之內不得發表。這件事于是成了這個大作家身後的一個懸案,人們對他在書中究竟說了些什麼十分好奇。 50年過後,這本書象文物一樣見了天日。羅蘭在中國享有盛名,于是這部書在中國大陸也很快有了中文版。讀者發現羅蘭在書中發了一些牢騷,反映了一些蘇聯社會的陰暗面,特別是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那些羅蘭的崇拜者們便大聲歡呼起來:敏銳的羅蘭,正義的羅蘭,堅持說真話的羅蘭。于是,這個身前出盡風頭的法蘭西文人死后50年又一次偉大地站了起來。 然而,仔細讀讀這本書,有正常理性的讀者不但不會惊嘆于羅蘭的觀察力和批判態度,反而會覺得這純粹是一個朝圣者濫情的記錄。不錯,羅蘭是在蘇聯看到了一些他不滿意的東西,甚至是一些令他擔心的東西。但他之所以不滿意,是他覺得社會主義的天堂不應該有這些東西;他之所以擔心,又是因為這些東西會給西方資產階級以辱罵蘇聯的理由,有損共產主義樂園的聲譽。 例如,對當時蘇聯划分"人民敵人"并株連到家屬的政策,羅蘭說:"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賤民階級,必須承認這一切,只能對此感到可惜,只能糾正和根除,但無論如何不能不理解一切。"再如,羅蘭听說蘇聯有這麼個法律:反革命分子只要滿12歲就可以被處死刑。當他見到斯大林時,他急切地告訴他這麼做不合适,"西方"會為蘇聯處死儿童而大叫大嚷。但斯大林先是安慰他這只不過是個法律,還沒有儿童真的被槍斃或絞死,然後向他介紹了很多儿童在尖銳的階級斗爭中變成凶惡的階級敵人,向少先隊員和積极分子下手的情況。羅蘭恍然大悟,說西方人忘記了一個事實:"布爾什維克仍面臨著与殘忍的、野蠻的、陳舊的俄羅斯的長期斗爭。" 羅蘭的意思是說:俄羅斯的殘忍和野蠻使得儿童都成了該殺的反革命。這就是羅蘭對蘇聯的揭露和批判。 羅蘭是一個浪漫文人,這樣的浪漫文人在西方法律至上和個人主義的社會里處處覺得受束縛,不能隨心所欲,而蘇聯是一塊讓他這樣的人發揮想象和發泄激情的地方,正像他自己在書的後記里說的那樣:"我從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与感覺到無比高漲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強大浪潮有關。" 一個陷入情网的人也會意識到情人身上的弱點,但這不但不會給他的愛潑冷水,反而會讓他覺得情人的可愛和自己責任的重大。羅蘭對蘇聯的態度就是如此。他覺得有責任幫助蘇聯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更有責任在"西方"的反蘇宣傳中為挺身為蘇聯辯護。當他意識到這本書如果在當時出版,其中的某些材料會被蘇聯的敵人斷章取義地利用時,他便決定將它擱置起來。但他又覺得不能讓別人以為自己去了一趟蘇聯,但卻什麼問題都沒有看出來,于是便玩弄了這麼個神神鬼鬼的花招,把自己的日記象國家机密似地封存起來,過50年再讓大家吃一惊。 實際上,羅蘭1935年之所以去蘇聯,就是要用所見所聞反駁西方對蘇聯的大清洗和集体化的"污蔑"。西方所宣傳的有關蘇聯的种种消息使得象羅蘭這樣的左派知識分子處境為難,他們覺得眼見為實,只有親自去一趟,說的話才管用。因此,在去蘇聯之前,羅蘭的態度就已經決定了,他看到什麼并不會改變他的態度。他在書中說得十分清楚:"我在离開時真正确信我在來這儿時所預先感到的東西:唯一真正的世界進步是与蘇聯的命運不可分割的,蘇聯是無產階級共產國際的火熱的策源地,全人類都應該并將成為這樣的策源地,"蘇聯人"正在為全人類更美的、最好的、燦爛的未來而工作。" 對蘇聯痴迷到如此程度,難道人們還能指望羅蘭對蘇聯的真相有什麼真正的揭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