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大多建基於互利和互信;互信往往先行,互利隨之。?有互信,就會爾虞我詐,難以交心,化解紛爭。就算有多大利益擺在眼前,都會視而不見、置若罔聞,無論怎樣開會都難以有成、達成共識,極其量是緩和氣氛,暫且將問題打住,不致兵戎相見。為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而召開的六方會談,就是箇中例子。由於與會各國都各懷鬼胎、互不信任,兩年多來的會談,都落得一個“講”字,毫無成果。剛結束的第五輪會談並沒有將歧見縮窄,大會只用“認真、務實、建設性”來形容這次討論,發表的共同聲明,也只重申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的原則,來履行對上一輪會談所達成的協議,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連下次開會日期都未能商定,有待磋商。
究竟什麼是“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與會各國不是早在首輪會談時,同意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嗎?當時,朝鮮同意放棄發展核計劃,但開出的條件卻不為與會國接受。
而第四輪會談所達成的協議,亦是早已見報的條款,包括朝鮮同意放棄核計劃、美國願意向朝鮮提供經援和興建該電廠、實現美朝關係正常化等等。由於協議沒有寫上落實執行的方法和時間表,要留待日後開會解決,予人的印象是,細節仍要重新開始磋商。
因此,朝鮮率先表態要求“先供堆、後棄核”。美國則要求朝鮮“先棄核、後供堆”,還說要朝鮮先解決人權、導彈、常規武器和宗教等問題,才會實現美朝關係正常化。而國務卿賴斯更警告朝鮮說,不可以有先決條件,否則不要再談。箇中原因,當然與大家缺乏互信,怕被出賣有關。
美國不會放棄反恐立場,輕易將朝鮮從邪惡軸心國當中剔除出去,怕朝鮮翻臉不認帳,危害世界和平。朝鮮亦不會隨便放棄發展核計劃,任由國際社會打壓,失去自衛能力,被鄰國侵吞。
因此,六方會談的主角可以說是朝鮮和美國。同情朝鮮的有中國和俄羅斯,支持美國的有韓國和日本。而在第五輪會談結束時,大會寄望本星期六在韓國斧山舉行的亞太經貿會議,會有機會給六方領導人在會議期間會面、溝通,縮小分歧。但以現時形勢來看,這種溝通的可能性已近乎零。由於中日關係正陷於低潮,難解歷史死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昨日表明,胡錦濤不會在會議期間跟小泉會面。劉建超並譴責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指參拜靖國猶如參拜希特勒。日本亦在抗議中國開採東海油田,有損日本的利益。韓國又在跟日本爭奪獨島的主權,總統盧武鉉斷不會為了一個獨島,來跟首相小泉純一郎會面,亦不會跟日本合作,替朝鮮興建輕水反應堆。美國總統布什更不會在這種場合與朝鮮領導人會面,讓金正日自高身價。
看來,什?“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只是空談,難以對號入座、解決問題,令朝鮮半島無核化。相信多開幾次會議,都沒有可能達致共識、取得答案。
原因是,美國不相信朝鮮,朝鮮不相信美國。美國不怕朝鮮發展核武,因為美國已在韓國作好軍事部署,又在日本做好防禦工事,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朝鮮則恃住有俄羅斯和中國的撐腰,不怕襲擊,又得到中國的經援,繼續研發核計劃,謀求自保。加上中國又要用朝鮮來跟美國周旋、牽制台獨,不讓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當然不希望朝鮮的核問題順利得到解決!這種各具居心的局面又怎可以化解當前朝鮮半島的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