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通过提前退休来解决失业压力无异于饮鸩止渴


2004.09.03

在数以亿计的失业大军走投无路的困境面前,不少大陆学者主张通过迫使中年人提前退休的方式来缓解巨大的失业压力。各级政府部门实际上对这一方案也采取鼓励的态度。因此,不少大陆中年人,在四十至五十岁之间就被迫退休。前不久从中国报章上看到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年轻女性,在二十八岁便被迫提前退休了。

从表面上看,中年人提前退休,可以为刚刚步入就业年龄段的年轻人腾出位置,使得年轻人相对容易一些找到就业岗位。而且,相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年轻人血气方刚,很可能通过比较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如果让他们长期待业,其旺盛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极端挫折感结合,很可能使之成为社会上一支极具破坏性的力量。了解了这一点,对中国学者们和各级政府鼓励中年人提前退休的出发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题是,通过提前退休来缓解失业压力,从中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它不仅无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也有害于社会公正,最终仍将成为一个对社会稳定的更大的威胁。

首先,提前退休并不能够真正减缓全社会的失业压力。它只不过是改变了失业大军的年龄结构而已。说是提前“退休”,但是那些被迫退休的人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无法得到维持未来基本生活需要的退休金,他们所得到的只是一点象征性的补偿而已。因此,他们实际上仍然是失业大军中的一个部分。不仅如此,这种失业大军年龄结构的改变对再就业工作而言将会带来更大的难度。经济学家们对全世界失业结构的分析表明,年过四十的失业人员寻找新职业比年轻人寻找职业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绝大多数的中年失业者事实上成为终身失业者。

其次,提前退休对社会经济效益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对就业机会的破坏也不容忽视。中年人不仅有著较长的工作经历和工作技能,而且还有著一种宝贵的工作文化。社会、雇主和他们本人已经不用再对他们进行用于技能训练的投资。因此中年时期应该是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时期。迫使他们退出工作领域,代之以完全没有工作技能和工作文化的年轻人,除了在一些全新的行业外,这种不必要的更替意味著更大的社会、企业和个人成本,同时也意味著效益损失。这种效益损失很可能意味著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中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则意味著许多企业的破产和更多工作机会的丧失。因此会产生出新的失业。世界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利亚纳德对战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提前退休与失业之间存在著明显的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二者之间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不容置疑,提前退休也会给社会增加更大的财政负担。由于中年退休者并没有真正得到维持生活所需的基本费用,而也很难找到新的职业。这势必使他们加入领取社会救济的人群,从而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相对而言,年轻人的灵活性较强,因此找到新工作的机会,甚至创业的机会也较多,他们对社会的依赖会小得多。

最后,强迫提前退休会使得社会不公正现象进一步加剧。被迫提前退休的人大多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本来就较社会平均水平低。被迫退休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减少他们的收入。由于他们没有社会地位,那些由他们提前退休所腾出来的空缺,也不一定会由他们的后代来填补。这样一来,就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了。这会使得已经十分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