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公報》,公布了截至1996年10月31日止,我國耕地面積為19.51億畝,人均1.59畝。這是我國從1984年開始,組織了全國50多万專業人員歷時十多年完成的一項摸家底工程。從表面上看,我國的耕地面積似乎是增加了1/4,因為向來我國的公布的耕地面積都在14∼16億畝上下,現在說是19.51億畝,比1995年底的數字一下子多了5.26億畝。《公報》解釋說:我國實際耕地沒有增加,只不過對耕地的概念和統計口徑的不同,以及過去有些地區用"習慣畝",而這次統一用公頃和市畝,因而好像一下子多了五億多畝耕地。我們難以辨明這次調查的准确性,既然說耕地沒增加,也就按這次公布的數字說吧。首先是我國耕地不多。我們的"地大物博",早就被"人口眾多"平均掉了。19.51億畝耕地不算"小",但被近13億人口一平均就"少"了。按照這次公布的人均耕地1.59畝計算,我們還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据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在這次調查之后的1997和1998兩年間,全國耕地淨減約600万畝,即在三令五申、江澤民主席1997年提出"要用世界上最嚴格的措施保護耕地"之后,還每年淨減耕地300万畝。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國耕地由于城市化等非業用地的增加、陡坡耕地的退耕還林以及自然災害毀坏耕地等,耕地面積還要淨減1億畝,而人口將淨增1億多,那時人均耕地僅1.3畝,即比現在約減少18.3%。這是一個可怕的前景!早就有專家認為,二十一世紀我國將成為缺糧大國。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和農村人口的實際增長遠大于計划生育控制的指標,中國的人口可能要五十年后才能達到零增長,那時中國人口可能達到16億,而耕地實際只會"有減無增",按近兩年低速度的年淨減300万畝計,五十年后也將淨減1.5億畝,那時人均耕地將不到1.1畝。所以,專家們認為,中國的耕地面積數字已達危險的邊緣。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耕地的結构就更嚴峻了。《公報》說:全國有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0.91億畝。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是站立都很容易失掉平衡的坡度﹐老百姓稱之為"掛天田",本來是絕對不應該耕作的,因為這類陡坡水土流失太嚴重了,只宜种樹栽草以保持水土。所以,這9100万畝陡坡耕地是一定要退耕還林的。1998年長江大水,朱(金容)基總理就曾嚴厲批評長江中上游的陡坡墾殖,國務院下令立即退耕還林。除去這近億畝的特陡陡坡耕地,在這次公布的19.51億畝耕地中還有數億畝是較緩的斜坡耕地。這些坡度小于二十五度的斜坡耕地,是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的罪魁禍首。因為土地一經人為耕作,表層疏松,土壤便极易被雨水沖刷流失。專家們測量過,單是黃河中游在斜坡耕墾產生的泥沙,就占了黃河水土流失的約半數。据計算,黃河、長江的年平均土壤侵蝕量各達二千多億吨。從保持水土、根治黃河、長江考慮,從長遠利益出發,這些斜坡耕地也是需要逐步退耕种草种樹的。起碼坡度大于十度的坡地,就不宜繼續用作耕地。但中國地少人多,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往往是越窮越墾,越墾越窮。在坡地耕作的最后結果是土壤被侵能殆盡。科學界近年用碳同位素測定查明,有肥力的土壤層,是經過上千年才形成的,但若在斜坡不斷耕墾,不出五十年,就會被沖刷成不毛之地。這樣极度粗放的种田,不單只毀坏了祖先遺下的土地,后世要經過近千年才能恢复成土壤層,才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長。所以,這些斜坡耕地還應在耕地總量中逐步減除。這樣計算下來,我國的實際人均耕地就更少了。有識之士早就提出"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生命",因為耕地減少,就意味著糧食減少,"民以食為天"。隨著近五十年來人口的翻番,我國更顯得人多地少糧少了。根据國家統計局1998年及其之前公布的耕地面積數字,1958∼1986年累計減少耕地6.11億畝,平均每年減少2017万畝;1986∼1995年累計減少耕地1.03億畝,平均每年減少約一千万畝,耕地減少速度是惊人的。減少總量更是巨大:因為從1958年大躍進到1995年已共減少耕地7.14億畝。當然,這數十年間也有一些耕地開發和复墾,但數量不多。例如耕地開發、复墾抓得最好的1986∼1995,平均每年也不足700万畝,難以抵償耕地的大量減損。若再加上每年水土流失表土50億吨,相當于每年減少耕作層33厘米的耕地1750万畝,我國的實有耕地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