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環境惡化与汕頭港的興衰

近日《汕頭日報》与《廣州日報》都報道粵東的中心城市汕頭港環境惡化,港口已奄奄一息。汕頭是華南的重要港口城市,它是依靠海上運輸起家的。汕頭是個新興城市,原是榕江和韓江下游的一個海灣,明末才由泥沙淤積成為陸地,故此古稱"沙汕頭坪"。水深适中、水域廣闊的汕頭灣在清代已成為粵東与東南亞及中國沿海各地海上交通的海港城市,而且汕頭可以通過韓江和榕江水運至粵東各地和閩西北各地,因而英國人早就看中了汕頭的优越水運條件,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1858年簽訂的《中英條約》就把汕頭划為"通商口岸"。1866年,英國的太古洋行、渣甸洋行、怡和洋行、法國的雷特公司、荷蘭的渣和公司、日本的大阪商船會社等已紛紛在汕頭設立机构,我國的招商局也在汕頭設立分局。辛亥革命的1911年,汕頭已有2618艘次輪船進出,貨運量303万吨。抗日戰爭前的1933年,汕頭港有4478艘海輪進出,貨運量632万吨,僅次于上海和廣州,名列全國第三。這是汕頭最興盛的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后,汕頭經濟一落千丈。潮汕向來人多地少,糧食嚴重短缺,抗日戰爭前靠輸入洋米補充。抗日戰爭至50年代,經濟衰敗,又無洋米,老百姓只好在汕頭灣兩岸圍海种糧食。從此汕頭灣水域逐漸縮小,海灣的潮汐動力萎縮。到1982年,已在汕頭灣圍海造田十多万畝,水域面積的縮小,使納潮量銳減,至80年代初期,納潮量比三十年代減少51.8%。少了潮水沖刷,在灣口淤積了攔門沙。過去千船云集的汕頭港,到1981年,攔門沙水深只有4.7米,中等海輪也進不了港。雖然經過多次挖泥疏浚,水深始終無法恢复戰前狀況。汕頭灣的原來平面形狀似個葫蘆,上為牛田洋,下為汕頭港。五十年代起,汕頭駐軍在牛田洋圍海造地辦起大農場。牛田洋農場有兩件事在文革中曾經揚名全國。一是圍海造田生產糧食,它的經驗被毛澤東總結成著名的"五七指示",使數千万學生和城市青年上山下鄉,成為現代歷史上有名的"上山下鄉"運動。另一件事是1969年汕頭遭遇特大台風暴潮,那時的牛田洋農場有大批全國各地大學生在此下放鍛煉,學軍、學農,一句"人在大堤在"的革命口號,士兵和大學生們手挽著手組成人牆,高喊著革命口號,以血肉之軀抗擊十二級台風和數米高的巨浪。當然人牆是擋不住台風巨浪的,結果是死人無數,牛田洋農場也被沖毀了。現在的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也是這次台風巨浪的幸存者之一。當時許多大報記者、知名作家為此次人牆与台風巨浪抗擊寫了大量"頌歌"。因為這場特大台風發生在7月28日,統稱"7.28英雄頌"。今年"7.28"是這些大學生和士兵死難三十周年,汕頭人民為紀念死難者在牛田洋建了"7.28"紀念碑。牛田洋圍墾雖然收獲了不少糧食,但嚴重破坏了潮汐動力,大大縮窄了牛田洋兩岸的距离,汕頭灣已由葫蘆形變成藕節形,因而在灣口淤積了巨大的攔門沙,水深比從前淺了1米多至3米多,5000吨海輪已無法進港。經過多次用挖泥船疏浚,又請了國內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專家進行研究,花了數億元建攔沙堤等工程措施,近年雖然有所改善,但始終無法恢复原來的潮汐動力了。近20年的城市建設、興修碼頭、筑海灣大橋、建厂等工程以及未經批准的淺灘承包開發等等,汕頭灣的水域面積又比1979年減少了廿五平方公里。1950年汕頭灣尚有水域126平方公里,1979年縮減為75平方公里,1999年只余50平方公里了。水域面積的劇減,使海灣納潮量銳減,水流不暢,泥沙淤積,水質污染,港口功能衰退,魚蝦大減,鰻苗產量下降,人工放養的貝類有异味,泥蚶養殖場被迫停產……。汕頭灣的環境由于人為破坏而嚴重惡化了。已被圍墾成田的十多万畝農田的收獲,無法抵償環境惡化、港口破坏、水質污染、生物資源衰退的損失。海灣是公有資產,因而最易成為"唐僧肉",有權有勢的部門都力圖分一杯羹,受損的是公眾,得益的是一些權力部門。像汕頭港那樣侵占水域、破坏港灣環境的現象在我國經常發生。有識之士呼吁立法和嚴格執法制止這類侵占和破坏行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