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吃發菜与沙塵暴


2000.06.26

廣東人和華僑、港澳同胞喜歡吃發菜,發菜既好吃,又取其諧音好意頭發財。誰不喜歡發財呢! 我們的題目《吃發菜与沙塵暴》,乍看起來,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似乎毫無聯系。殊不知,我們吃發菜真的引發了近年沙塵暴頻繁侵襲西北、華北。這是絕大多數吃發菜的人做夢也不會想到的。 許多廣東人和華僑想當然地把發菜當作海味,因為售賣發菜的場所是海味店,發菜往往与鮑參翅肚、尤魚、蝦米、蚝豉放在一起賣。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發菜与海毫無關系。發菜其實是產在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种絲狀菌,是真菌的一种,它匍伏在半干旱地區的草原上生長,需用小鐵耙在地面摟,所以北方人叫收集發菜是"摟發菜"。因為這种絲狀菌黑色,形狀似人的頭發,故稱發菜。 發菜是草原上野生之物,在當地隨處可"摟",北方人很少吃,所以在當地向來不大值錢。隨著近二十年廣東得改革開放先行一步之机緣,經濟迅速發展,廣東菜也跟隨著廣貨而到處吃香,廣東菜館開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吃發菜也成了時尚,發菜价格升了近百倍。一斤干發菜賣到數百元 A惹得近十年有數百万人次的挖發菜者進入內蒙、宁夏、甘肅挖發菜。發菜是草原的野生菌類,屬無主之物,誰挖了就屬于誰。于是一窩蜂地掠奪式到處挖掘發菜。据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初步估算,挖發菜者已遍至內蒙古中西部的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阿拉善盟等十二個地區,已使6000万畝草原遭到完全破坏,成為荒漠化土地,還有1.05億畝草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目前已處于退化、沙化過程中。因挖掘發菜而破坏的草原面積,已約占內蒙古大草原總面積18%。 甘草是中藥,也是許多食品的調味劑,每年有大量出口。甘草是草原野生植物的根。為了挖掘甘草,就要挖起整棵植株才能取其根部。甘草雖然不如發菜那樣值錢,但它也和發菜一樣,是無主的野生植物,也是誰挖了就屬于誰,貧困的西北農民、牧民大量進入草原挖甘草,對天然草原也造成很大破坏。西北草原的破坏、退化、沙化,牧草產量大減,使草原的載畜能力大大下降,但在眼前利益驅使下,各地方政府和經濟組織卻仍然盲目擴大牲畜量。据統計,1998年內蒙古的牲畜量比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增加了1.8倍。草少了,牛羊卻成倍增加,現在草原實際載畜量已比合理載畜量多了近一倍,牛羊只好連草根也啃得一干二淨,"寸草不留"。如此惡性循環,西北、華北怎能避免頻繁發生沙塵暴呢! 西北、內蒙的生態環境本來就比較脆弱,气候干燥少雨,降水的季節變化大,部分地區海拔高而寒冷,又處在西伯利亞寒流的風道上,每當冷空气吹襲,便沙隨風起。近數十年全球變暖顯著,計算表明,西北、華北地區冬春气溫已比從前明顯升高,蒸發量增加,因而干旱程度加劇。這是近年尤其今年沙塵暴頻繁的發生的自然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人為破坏。上述的數百万人次挖掘發菜、甘草的破坏僅是其中之一。更大規模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大量向西部移民開荒,把大片草原、森林墾為農田,并過量的用水,使本來就水量不足的綠洲大范圍水源干涸。例如甘肅的安西、敦煌一帶原有的70万畝天然林已几乎全部枯死;繼新疆羅布泊、瑪納斯湖干涸之后,碩果僅存的艾比湖已由五十年代的湖水面積1200平方公里縮減到九十年代的500平方公里。林毀湖干,人禍是主因。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