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北方旱情急
2000.07.03
近日中央電視台報道,我國北方春旱十分嚴重,截止至5月28日,受旱面積已達2.7億畝。消息傳來,使人擔优。 今年的旱情嚴重,早已有不少報道。湖北江漢平原的干旱是1880年有气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降雨量僅為常年同期三∼四成。長江、漢江水位降至最低水位線。八百多座水庫干涸。三十多万口塘、堰干枯見底,單是湖北省農作物干旱面積已達2200万畝,其中245万畝作物絕收,有236万人口飲水困難。 這次旱災的特點是受旱范圍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最旱的是長江以北直至黃淮、山東、北京。淮河斷流、汝河斷流、汾河源斷流,洪澤湖斷航。因旱已使近二千万人飲水困難。因為太干旱,河南省大部分中小河道斷流,截至五月上旬,全省受旱面積5357万畝,現在旱情繼續加重,估計受旱面積已超過六千万畝。安微省的旱情也与河南不相上下。截至五月八日,春旱面積已達4563万畝。山東省也有近3000万畝農田干旱,沿黃河地區因引黃河水量比常年少一半,因而黃河沿岸的干旱農田已超過一千万畝,上千個村庄飲水困難,全山東則有近四千個村庄出現人畜飲水困難。河北省已有一半耕地受旱,加上今年气溫高、風沙大,旱情更顯嚴重。北京密云水庫蓄水量比去年同期減少約40%。總之,北方大旱已成定局。 气候的异常是這次北方大旱自然方面的原因,但追根結底,卻与人為作用有密切關系。因為這是全球气候變暖的惡果之一。引起全球變暖的直接原因是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气而大量在大气排放溫室气体,這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因為大气溫室气体濃度劇增,才引起我國北方冬春气溫升高,蒸發量增大;大气環流也紊亂了,雨帶遷移,北方降雨量減少。科學界在多年前已發出過警告:隨著全球气候變暖的日益加劇,我國北方升溫明顯,降水減少,蒸發量增大,將會導致干旱加劇。可惜,我們的領導從不把科學界的忠告當作一回事,只顧他的眼前利益,不顧環境后果。 降雨時多時少其實也是正常事,旱旱澇澇,不足為奇,關鍵是干旱是否成災。今年是已成旱災,糧食產量將會有較大影響,千多万人口飲水困難,一部分河道斷航,交通運輸受影響,甚至今年頻頻發生強沙塵暴也与干旱直接相關,已帶來很大損失和有害身体健康。 旱災不同于洪水和地震,后兩者是突發性的,來得猛,因而很引人注重。其實旱災為害比洪水和地震更嚴重。只不過旱災來得慢,延續時間長,開始時往往不為人重視。旱災赤地千里,農業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死人無算,人們飲水要到若干里外挑水或因無水而被迫遷居。歷史上的大范圍旱災經常導致大規模的農民暴動,甚至引發改朝換代。例如明末崇禎七至十六年的連年大旱,"黃河竭、沁水斷、洛水深不足尺,川竭井枯,蝗蝻相繼,瘟疫流行",大半個中國苦旱,村舍十室九空。史載:"樹皮蒿葉,可食皆盡,餓殍枕籍,人相食",終于爆發明末農民起義,清兵入關,明朝覆滅。 今年北方大旱成災除了自然气候因素,也是人禍使然。首先應該歸究多年水利失修。許多山塘、水庫、灌渠都是五十年代大躍進,六十年代農業學大寨的產物,用了几十年,塌的塌,淤的淤,儲水能力和灌溉能力已大減,平常年分還勉強應付灌溉和村民飲水,旱年則塘庫干涸,灌渠崩裂,無水可用。第二是長期忽視節約水資源。專家們算了筆帳,中國的水資源80%用于農業灌溉,由于長期實行低水价政策,農民慣于大水漫灌。例如著名的北國江南宁夏銀川一帶的黃河灌區,生產一斤大米要耗費一吨水。美國用噴灌,以色列用滴灌,我們用漫灌,耗水量比他們多千百倍。我們華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約400毫米,以色列則不足200毫米,他們羡慕我們得天獨厚,殊不知中國早已嚴重缺水,華北平原打井已深達數百米,由于過分抽水,業已形成很深的地下水漏斗,山東一些地方已引起海水倒灌。第三是衙門作風嚴重耽誤抗旱。例如江漢平原五月上旬已准備好用高射炮發射碘化銀彈人工增雨。五月八日烏云密布,是難得一遇的好時机,但因官員們各不協調而坐失良机。有些花了數百万元的抗旱工程,竟然被一個街道辦事處主任以"經濟效益低"為由拆掉,弄得有水不能抽,有管不能灌! 所以說,人禍比天災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