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又是赤潮為害時

隨著天气漸熱,海溫升高,水中的微体生物迅速繁殖,又是赤潮為害時了。赤潮是由于海溫升高,促使某些微生物尤其是藻類爆發性繁殖,引起海水浮現大片紅色生物,故稱赤潮或紅潮。我國海域遭受嚴重污染,每年有百多億吨城市污水排放入海,做成近海海水含無机氮嚴重超標,其中東海因受長江三角洲尤其上海市污水的影響,超標幅度最大,竟超標78%。因而東海今年赤潮來得早,而且擴展很快。据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用飛机監測,5月3日赤潮初起時面積僅約200平方公里,到5月18日,已擴展到4560平方公里,到5月22日,更達5800平方公里。据采樣調查,發現不單是赤潮面積擴大,藻類密度也在迅速增加。這次東海發現的藻類主要為多甲藻和海洋原甲藻。這兩种藻類都有毒性,尤其海洋原甲藻毒性更大。這些藻類往往因水溫高和養分增多而以几何級數的速度迅速繁殖。這些藻類消耗海水中的大量氧气,使水中魚類貝類缺氧死亡。多甲藻、海洋原甲藻的毒性也導致魚類貝類中毒死亡。有些藻類本身并無毒性,但它們在魚類吞食時會刺激其分泌粘液,妨礙魚鰓正常呼吸,導致魚類窒息死亡。所以,赤潮是魚類、貝類的大敵,對水產養殖業為害甚大。每次較大的赤潮,直接經濟損失都以數千万元甚至數億元計。据有關部門計算,1998年華北高溫,渤海赤潮面積達5000余平方公里,直接經濟損失5億多元。同年珠江口的赤潮,香港損失約3億港元。近十余年我國赤潮有明顯增多趨勢。据統計,八十年代全國各海域約每年發生赤潮約10次,進入九十年代,平均每年發生赤潮約20次。1998年至2000年春,已共發生赤潮45次,共計損失約20億元。即發生頻率越來越頻繁,經濟損失越來越大,這与近10余年海洋環境污染趨于嚴重有直接關系。因為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百川歸大海",最終都歸入海洋,因而近海水質的富營養化十分嚴重。据珠江口的水質測定,無机氮超標100%;深圳灣更嚴重,無机氮超標22倍,不是赤潮,深圳灣也經常死蚝,赤潮期間魚類貝類更是大量死亡,僅是1998年4月的几天時間內,珠江口因赤潮就直接損失4600万元。海洋生物是海水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近日海洋科學家在我國沿海80個地點抽查發現,相當一部分的自然生長或人工養殖的大宗經濟貝類如毛蚶、文蛤、牡蠣等体內都存在有害物質殘留量偏高的問題,因為海洋生物是通過大量吸納海水和通過生物鏈傳遞而在体內積累、殘留這些有害物質的。已檢查發現的有害物質主要是石油烴和砷、鎘,并有少量DDT。這些貝類積累和殘留的有害物質通過食用進入人体,同樣使人体積累和殘留這些有害物質,為害人体健康。為了我們的身体健康,已到了大聲疾呼認真解決海洋污染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