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高溫 干旱 蝗災

六月中旬起,華北最高气溫達到40°C,長時間處于高溫天气。其實,從今年春天起,華北、中原的气溫已經一直比常年偏高1∼2°C。因為高溫,日照強烈,又長期不降雨或降雨稀少,据專家統計,華北、中原今年以來的降雨量比常年減少約六成,蒸發量卻比常年增大40%∼60%,因而旱情十分嚴重。汾河源斷流,淮河斷流,汝河斷流,甚至連太行山上的人工河流紅旗渠也斷流!國務院發出了抗旱通知;天津市、濟南市實行定時、限制供水;北京面臨水荒,首都主要供水水源密云水庫已頻頻告急,蓄水量急劇下降;甚至連武漢也出現36万人飲水困難的罕見局面。凡此种种,說明華北、中原的高溫、干旱已是不爭的事實。高溫、干旱,為蝗虫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蝗虫是世界許多地方都會有的生物,屬直翅目,昆虫綱,蝗科。身体一般為綠色或黃褐色。口部器官為咀嚼式,故成虫后大量嚼食禾本科植物。它前足短,后足長,适于跳躍,故遷陡過程常常嚼食成片成片的庄稼。它有翅能飛,經常是吃光這片又飛往鄰近地區去吃下一片農作物。在我國為害的主要為東亞飛蝗和土蝗。北方也有些地方叫蝗虫為"螞蚱"。由于近十余年華北、中原气候明顯偏暖,北方從1986年以來已經連續14個暖冬。冬溫偏高和干旱,有利于蝗卵越冬而春夏又乘高溫、干旱迅速孵化、成蝻。据河南省植物保護部門的實地調查,該省有些地方每平方米就有蝗蝻超過4000只。新疆更有些地方每平方米達1万只。至六月中旬,華北、中原已有6000万畝土地蝗虫成災。蝗群所過之處,庄稼上密密麻麻的聚集著無數的蝗虫,景象十分駭人。因為蝗虫多數是大群大群的遷陡,所過的地方,蝗群遮天蔽日,像一片片的烏云。蝗虫這种鋪天蓋地而來的集團性行動,加劇了蝗虫啃食庄稼的能力,所以,蝗群飛過之后,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東亞飛蝗分布廣泛,北至遼宁,南迄海南島三亞,都有蝗虫為害的記載。飛蝗為雜食性昆虫,嗜食蘆葦、小麥、水稻、粟、高粱、甘蔗等。遷飛為害時,連樹皮、草葉、牛馬毛及布等也取食。飛蝗在遷飛過程中能量消耗和体內水分的散失都相當大,故遷飛過程中為補充体能和獲取水分而大量暴食,片刻間便能把大片庄稼吃成光杆,造成遷飛過程的毀滅性災害。土蝗是飛蝗以外的其它蝗科昆虫的統稱,土蝗种類繁多,分布廣,食性雜,農區、牧區都有分布,其危害程度不亞于飛蝗,尤其在牧區,例如新疆等地,土蝗范圍更廣,成災面積往往比飛蝗還大。我國歷史上就有無數蝗災的記載,往往在干旱之年發生,成為農民起義的直接誘因。20世紀前五十年,蝗災范圍達六個省以上的就有八次。例如1929年蝗災遍及遼宁、河北、山東、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11個省,168個縣,受災農作物3675万畝。今年的蝗災雖然未有1929年那么廣泛,僅集中在河北、天津、山東、河南、安徽、新疆等六省(區),但受災農田面積卻比1929年大近50%(今年約六千万畝)。1929年那次也是旱災之后,今年也是華北、中原旱災之后,成因條件相似。目前蝗害還在發展,因為目前尚處在蝗虫孵化初期,到蝗虫卵孵化盛期,受災面積還會擴展。加上去年蝗災嚴重的鄰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兩國未對本國蝗害采取有力防治措施,今年會有大量羽化的亞洲飛蝗和土蝗遷入我國新疆栖息、繁殖,對我國西北地區造成嚴重蝗害。因此,專家們預測,今年秋蝗暴發會比夏蝗更可怕,給我國飽受干旱和夏蝗之苦、收成已大減的農民雪上加霜。近日農業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防治蝗虫的工作。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已先后共拔款三千多万元防治蝗虫。但有識之士認為,這樣"杯水車薪"的防治蝗虫經費根本不足以制止如此大面積的蝗虫為害,因為成災的農田已有約六千万畝,每畝投入不足五角錢,哪能治得了可怕的蝗虫。加上農村基層政權腐敗,這些治蝗虫的錢相當大一部分首先就被縣、鄉、村的干部們層層提留用作吃喝玩樂,真正用于治虫的不知還剩几分錢了。更可怕的是,如果今年不好好防治蝗虫,秋冬產下的卵明年會更多地滋生、繁殖蝗蝻,明年蝗災將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