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長江、瀾滄江的源頭都在青海西部的玉樹、果洛地區。近日的"三江源科學考察",眾多國人在中央電視台拍攝并每日在午間新聞播映的畫面中首次看到三江源丰富多彩的自然風貌。三江源地區海拔達3450∼6621米,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6.3万平方公里。分布著眾多的雪山、冰川和湖泊,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丰富。這個世界屋脊上有廣瀾的高原湖泊濕地。据初步調查,僅黃河干流的扎陵湖、鄂陵湖兩大高原淡水湖的面積就有1100平方公里以上,眾多的湖泊濕地總面積超過1万平方公里,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水源地。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資源丰富,本來是一處生態環境頗佳的地方。近數十年的人口西移,尤其大規模的開荒墾地和采礦,這里本來就比較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坏,植被受到嚴重摧殘,土地大范圍沙化,鼠害嚴重。綠色的三江源已逐漸變成赤地千里。有關部門早几年公布的數字是黃河源地區森林覆蓋率為7.56%,長江源地區更可怜,只有2.03%。今年公布的數字是三江源地區的玉樹縣的森林覆蓋率下降至僅1.71%,青海全省的森林覆蓋僅0.35%,為全國最少,比沙漠面積最大的新疆還低。今年的衛星遙感照片對比顯示,黃河源地區的塔拉灘草原嚴重沙化的面積已達68231.8公頃,并以每年1206公頃的速度在增加,植被銳減,土地沙化,就無法涵養水土。去年天旱,黃河源出現极其罕見的斷流現象。扎陵湖在春夏連旱的情況下,水位每3∼4天就下降1厘米,面積也在不斷縮小,到今年5月,湖面積已縮小了20多平方公里。三江源地區本來的植被主要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或稀樹草原,生態是平衡的,但經不起近數十年的超載放牧和肆意采藥、采礦等人為破坏,風蝕、水蝕和人為侵蝕劇增,不少草甸已變成不毛的裸地。三江源地區以黃河的環境惡化為最突出。地理學界習慣把黃河原瑪曲与黑河匯合口以上稱為黃河源區,面積2.2万平方公里。由瑪曲至黃河源頭距离323公里。黃河源區气候高寒而干燥,据瑪多縣的實例資料,多年平均气溫只有4點3度,平均最高气溫只有7點3度,极端最低气溫達零下48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約300毫米,多為降雪或暴雨。大气的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59%。高寒缺氧,因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近年隨著全球气候變暖,黃河源區的年平均气溫也呈現變暖趨勢,瑪多縣近數十年平均每10年上升0.08度,因而地溫顯著升高,瑪多縣城的多年凍土下界高程升高了52米,而降水量卻減少,使湖泊干枯縮小,瑪多縣內原有4077個湖泊,近日已有約兩千個干枯或咸化。瑪多縣的托素湖水位下降兩三米。湖泊干枯使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原來在黃河源區居住的近600戶居民和約12万頭牲畜斷絕了水源。瑪多縣全縣草場退化面積達2414万畝,占全縣天然草場面積的63.7%,其中重度退化的占1300万畝。該縣1998年冬至1999年春有三分支一的牧戶缺水少草棄家出走,成為生態難民。瑪多縣1999年又遭受風沙的災害,去年春季出現四次駭人的沙塵暴,狂風肆虐,死于這次風沙災害的牲畜達5.5万頭,143頂帳房被毀,81間房屋和91座暖棚被破坏,65戶牧民無家可歸,全縣直接經濟損失1072万元。目前瑪多縣土地沙化速度正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增加,惡劣的生態環境已嚴重威脅牧民的生存。這次國家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雖已嫌遲,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三江源的生態若繼續惡化,將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因為黃河、長江、瀾滄江三大流域涉及全國的半壁河山,數億人口,全國半數產值。近日又聞云南省擬建珠江源自然保護區。珠江是我國的第三大河,尤其珠江三角洲的產值已占全國四分之一,若能建立"珠江源自然保護區",則珠江人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