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前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是1990年,獲得全國共有人口11.6億的比較有依据的人口數字,但專家認為,這并不是准确可靠的數字,實際人口數肯定比這個數字多,因為不報、少報、瞞報的人口不是少數。經過十年生育,扣除死亡,有人估計這次人口普查的數字可能突破13億。中國特別多的人口,給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是造成中國近數十年環境嚴重惡化的根源。中國的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可以從四個方面分析。第一是人口數量多。就按近年說的12.4億算,我們在每人平均擁有的土地、水資源、森林面積等許多基本生存環境條件方面已居世界排名很后的位置了。中國人口增長實在太快。以五十年代初期的5.4億人口為基數,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增加了1.3倍,平均人口密度已從五十年代初的每平方公里國土有56人,上升到九十年代中期的131人。1999年,全國平均每人僅有耕地1.54畝,廣州市更少,只有0.31畝。中國每人平均擁有的水資源只有2400立方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109位。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3.9%。水土流失面積在擴大,近年統計為367万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部分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在急劇增加,例如長江流域,1957年調查時水土流失面積只占流域面積的20.2%,八十年代調查已增加到占流域面積的41%,九十年代的調查數字沒有公布,但專家測算,可能已超過45%。這是十分可怕的增長速度:二十年翻一番。荒漠化土地已達262万平方公里,近年每年平均新增2460平方公里,比兩個南海市的面積還大。小學生都明白,每增加一個人,就增加一份對土地、糧食、水等資源的需求。當年毛澤東說"人多力量大"只是說出事情的一方面,"人多消耗多",是更基本的一方面。中國人多,人口對環境、資源的壓力已使我們喘不過气來了。第二個人口問題是人口素質低。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調查報告,全國具有大學學歷的僅613.8万人,具高中學歷的7260万人,而文盲卻有2.04億人。文化程度低當然環保意識淡薄。很難要求他們把保護環境看作生活必需。整体情況如此,必然對環境造成負面的巨大壓力。第三個人口問題是老齡化。根据近日公布的數字,不少大城市年齡超過60歲的人口已超過總人口10%,已進入老齡化。廣東省65歲以上的人口已接近總人口的8%,也就是說,廣東全省的人口已進入老齡化。老人比例大也是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因為老年人生產少而消耗多,成為對環境壓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老年人的教育程度比年輕的低,環保意識更是遠遠不及年輕的敏銳,往往成了保護環境的阻力而不是推動力。第四個是貧困人口比例不小。中國公布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1978年為2.6億,1999年据說是4200万。但是,我國的貧困線標准很低,按國家公布的數字,以1983年不變价計算,每人平均每年收入不足206元者為貧困人口,但這206元還包含了糧食等農業生產折算成貨幣計算,而不是現金收入。如果折合1999年的物价,大約為每人每年包括實物折价收入約650元。即一天的收入不足2元錢。也就是每人每天有僅1斤多糧食的收入。中國絕對貧困人口絕大部分生活在山區。近日,傳媒報道了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的干部到秦岭大巴山、四川西部大涼山等极端貧困地區看到的貧困情況,有些村庄山民的每人平均口糧僅100公斤,而且全部是紅薯、土豆、豆子等糧食。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口鍋、几只碗、一個土炕、一、兩床破被子,不少人連泥屋也沒有,住在草房。不通電,更談不上自來水了。古人說"衣食足而后知榮辱",我們套用其意可以說"衣食足而后談環保"。一天只一斤糧食下肚,怎能要求他們保護環境呢!他們基本沒有現金收入,不讓他們砍樹做飯、取暖,又燒什么呢?人口壓力确是造成我國環境惡化的根源。加上一些領導人的急功近利,只顧經濟發展不管環境代价,因而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是到了极限了,再不遏止環境惡化趨勢,經濟發展了也享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