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天津人喝黃河水了。這是因為海河污染嚴重,已不适宜飲用,只能從遠在山東聊城的黃河,引黃河水到天津供市民飲用。海河污染已很久很嚴重了。海河流域包括北京、天津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和山西、山東、遼宁、內蒙古和河南的一部分,總面積31.8万平方公里,養育著中國10%的人口和11%的耕地,原本土地平坦富庶,水量也屬丰富。八十年代以來,海河流域的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到處是造紙厂、制革厂、釀酒厂等高耗水和重污染的企業,人為地做成水量不足和水質嚴重污染。根据今年六月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數字,海河流域屬于"污染嚴重"。据中國環境報記者的調查,海河一年要接納50多億吨污水,約占流域總水量的七分之一。在干、支流總共7300公里河段中,62%的河段受到污染,其中嚴重污染的河段達到3500公里,占總長度的48%。在流域內的2000余口監測井中,有約三分之二達不到飲用水標准。在流域內的水源地控制斷面中,達不到國家標准的竟占四分之三。老百姓形容海河水為"醬油湯"。天津位于海河出海口,上中游的污水都匯聚到此,水質之惡劣就可想而知了。前十來年,天津人也曾經引灤河水到海河,但近年灤河水量不足,水質也同樣受到污染。這兩年華北干旱,天津已經動用了全部水庫的死庫容,缺水已嚴重制約了天津的經濟發展和市民的正常生活。現在,從五百多公里外的山東聊城引黃河水到天津,雖然引水量只有每秒20立方米,但已解了天津苦旱之急了。引黃入津只能說是應急性措施,不足以解決京、津、華北缺水的根本問題。要解決京、津、華北的缺水問題,還得靠南水北調工程。誰都知道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科學界做過計算:北方人口占全國的37%,耕地占45%,而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2%。加上北方常年降雨少,蒸發量大。尤其是海河流域,更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全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48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5.7%。而長江流域水量丰富,平均每年有近1万億立方米的水東流入海。因此,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從五十年代開始已進行南水北調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形成了西線、中線、東線三條引水路線的規划。西線是從長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引水到黃河上游,緩解西北地區干旱缺水問題。中線是計划從長江的支流漢江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輸水到北京、天津,重點解決北京、天津及湖北、河南、河北的城市用水。東線工程則計划從長江下游揚州附近抽水,利用京杭大運河提水北送,終點為天津,主要解決蘇北、山東和河北東部的農業用水,津浦鐵路沿線及膠東的城市缺水。三條引水線路各有供水范圍,又可以相互補充,最終目標是實現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和內陸河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僅中線和東線的輸水線路就長達2600多公里,涉及7個省(市)的數億人口。科學界早就提出要抓緊南水北調工程的研究,進行規划和設計。但一些領導人熱衷于三峽工程,把南水北調壓下來了。近几年,北方缺水越來越嚴重,北京告急,天津告急,華北告急。北京缺水已嚴重影響首都的發展和數百万居民的生活。天津則更是水庫都已在死水位以下。河北由于長期過度開采地下水,已出現20多個地下水位下降的漏斗區,成了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群"。水污染又加劇了供水不足。人們對水資源的渴望,北方的水危机,終于使國家決定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工作,水利部已成立了"南水北調規划設計管理局"籌畫南水北調工程,朱鎔基總理在十月的一次會議上提出"南水北調工程盡早開工建設"。看來凝聚了無數中國科學家整輩子心血,等了几十年的南水北調工程有希望了。專家認為,以我國的財力物力及已作的前期準備工作,2010年通水是可能的。如能這樣,北方干旱缺水問題可大大緩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