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酸雨--"空中死神"在危害我們

科學界把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稱為酸雨。由于酸雨是從天而降的嚴重污染物,酸雨、酸霧的毒性比二氧化硫的毒性高約10倍,可侵入肺部引起肺水腫和肺硬化而導致死亡,故又稱"空中死神"。酸雨是人為排放酸性氧化物長期積累的結果,并非自然界原有的產物。据環境學家研究,三十年代還沒有酸雨,首次測到雨水的PH值達5.9是1939年,嚴格地說,与現在習慣使用的PH值5.6的標准還有一些距离,但已呈弱酸性。到了五十年代,北美和西歐的很多地方已觀測到PH值低至3∼5的酸雨,個別地方甚至測到PH值低至2.1的強酸酸雨。我國的酸雨也大体在五十年代開始發現,現已越演越烈,有些地方已達到"十雨九酸"的嚴重程度。1998年廣州市就是十次降雨九次為酸雨。全國以重慶-四川盆地、上海-蘇州的華東地區、廣西-廣東的華南地區、山西-河北的華北地區,沈陽-鞍山的東北地區都是酸雨危害嚴重的地區。酸雨的危害主要是下列五個方面:1)直接影響人体健康,甚至引起肺部病變而死亡;2)酸雨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動、植物的生存;3)降落地面使土壤變酸和板結;4)使森林植被樹葉凋謝、葉片養分濾出而枯死;5)腐蝕含碳酸鈣的建筑材料和腐蝕金屬、油漆、紡織品和皮革等。例如重慶的体育場,僅十余年其水泥欄杆已被酸雨腐蝕而凹凸不平,北京市天安門金水橋的漢白玉石雕已有許多受酸雨腐蝕而雕刻模糊,并失去光澤。酸雨為害嚴重的廣西柳州,農民有一句順口溜:"濃煙滾滾來,十雨有九酸,疾病往上竄,果菜全白栽"。据統計,柳州市 九十年代的年酸雨頻率最高達到百分之九十八。農民的患病率增加;綠油油的蔬菜淋了酸雨就馬上枯萎,農民不得不在雨后立即挑水沖洗;种的果樹一下雨就掉果,收成极差;新自行車一淋雨就鏽跡斑斑,柳江大橋每年都要進行防鏽處理,還依然被酸雨淋成斑斑駁駁。因為柳洲工業比較發達,用的本地劣質煤,含硫量高達7%。酸雨主要是燃煤、石油等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汽結合形成的。我國是產煤和燃煤大國,近年每年燃煤量約15億吨,一九九九年排放二氧化硫為1857万吨。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因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000億。如以廣州市去年國內生產總值2100億元計,則酸雨危害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高達30億元,其損失不可謂不大。酸雨的形成既有源自本地的,也有來自千公里外的。据研究,德國魯爾工業區高煙囪排放的二氧化硫,可以飄移到2000公里外的挪威和瑞典。因而有時高處的酸雨PH值比低處還低。專家通過觀測發現,PH值越小,酸雨的危害越大。廣州市酸雨的PH值,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曾不斷惡化,這与當時廣州及鄰近地區大量增加燃煤、燃油發電厂直接相關。近几年人們的環境意識增強,加強了燃煤、燃油的脫硫設施,廣州大气的二氧化硫含量已明顯減少,酸雨也有所減少。這就說明,酸雨并非不可治理,關鍵是從源頭治起,通過洗煤、脫硫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能解決酸雨危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