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元旦沙塵暴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早晨,沙塵暴吹襲北京。北京人在新世紀來臨之際,迎來的不是元旦"開門紅",不是曙光朝陽,而是黃沙扑面,沙塵遮天蔽地日月無光。可謂天不作美,不只掃了北京人的興,外地來北京過新年的游客做夢也不會想到21世紀的第一天給他們親身領略沙塵暴如何可怕。2000年春總共十多次沙塵暴吹襲北京,使中外震惊,朱鎔基總理也不得不親自去內蒙、河北考察沙源,邀集專家共商防沙塵暴的大計。國務院還頒發了嚴禁挖掘發菜保護草原的禁令。中國科學院動員了大批院士、專家研究沙塵暴的起因、源地和遏制的方法。近日,國務院批准了"天然林資源防護工程實施方案",計划在2000∼2010年的十年內投資962億元,希望通過這近千億元的投資,建設生態大屏障,解決沙塵暴和水土流失問題。政府對遏制沙塵暴的決心和努力不可謂不大,但是,生態環境破坏是一個長期積累過程,決不是短期可以恢复。21世紀元旦的強沙塵暴,又一次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從歷史發展看,我國的沙塵暴發生頻率呈現明顯的加速增加的趨勢。20世紀上半葉,沙塵暴發生了17次,而1950年以來,五十年內共發生了70多次,發生次數比歷史上自秦朝至宋朝的一千多年的累計總數還多。原因是我國西北和北方地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坏是与年俱增,生態破坏是因,發生沙塵暴是果。專家們的調查及統計表明,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源區在西北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的阿拉善和額濟納旗等。從地理環境看,西北地區植被覆蓋率低、地面多為沙化土地、干旱少雨,冬春季節大風頻繁,自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故容易發生沙塵暴。但自有統計數字以來,每年的首次沙塵暴多發生在三月前后,從未有在尚未解凍融雪的一月份的。今年元旦就發生強沙塵暴,比往年提前兩個多月,表明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已超出歷史任何時期。因為在正常狀況,一月份的西北,土地尚未解凍,地表有冰雪覆蓋,即使有強烈的西北季候風,也不易揚沙起塵。元旦的沙塵暴并非風力特別強勁,而是從西北至華北植被過于稀少,土地過于干旱,沙化面積太大,故稍有較大的西北風,沙塵暴就吹襲北京。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更是暴風雪与強沙塵暴同時襲來,雪地泛著黃光,表明冰雪已蓋不住沙地。新世紀元旦的沙塵暴不只肆虐北京,還遍及甘肅的蘭州、內蒙古的包頭、赤峰和錫林郭勒盟,以及華北許多地方。根据環境部門監測,這場強沙塵暴已繼續席卷中原,跨越黃河,威脅長江沿岸,南京也已發出預警報告。這場沙塵暴來得早,范圍廣,使人們對21世紀的生態環境危机更感憂慮。但也有學者認為,新世紀元旦發生沙塵暴未嘗不是好事,生態環境惡化已是客觀事實,在新世紀元旦出現,可以起警醒國人的作用,政府也無法諱疾忌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