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北方大旱與南水北調

這几年北方連年干旱,天津、大連已連續四年干旱了。天津市政府連續頒布了多個節水通令,例如關閉洗車點、嚴格控制澡堂用水量、居民限量供水等30多項節水措施。近200万人口的大連市更是徹底關閉桑那浴室、嚴格限制建筑工地用水量、不准用自來水淋花等等。總之,北方的連年大旱早已成為嚴重的問題。北旱南澇,本來就是我國水情特色。加上近年全球气候變暖越來越顯著,北方暖冬天气已持續十多年,秋、冬、春气溫比常年高,蒸發量大幅增加,而全球變暖引發的北方降雨量減少,使土地更加干旱,河流水量銳減,地下水位下降,許多城市賴以供水的水庫,普遍逐漸干涸,例如大連市的水源地碧流河水庫,如再不下大雨,水庫只能維持到六月初。情況危急,政府只能一方面加快引英那河水入大連的工程,另一方面是嚴格節約用水,希望保障市民生活用水。中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本來就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北方更是嚴重缺水。所以,從五十年代起,地理學界和水利界早就提出南水北調方案,并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希望把占了全國地表水量80%的長江及長江以南的一部分水引到缺水的北方。經過近五十年的前期論証,認為可以從南方每年調水380億到480億立方米水到北方,這個調水量,大約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計划分別從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路線引水。引水量最大的工程是東線,它從長江下游的揚州引水,沿京杭大運河往北,經過十三個泵站逐級提水到山東省平湖,然后分北路和東路兩線分別引水到天津和煙台。東線的輸水距离共1150公里,供水范圍包括江蘇、山東、河北、天津等省市。中線從湖北丹江口水庫引水,向北經鄭州穿過黃河底的隧洞沿京廣鐵路西側到達北京、天津。這條引水線路干線長1246公里,供水范圍包括湖北、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東線和中線對嚴重缺水但屬中國最大糧倉的黃淮海平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金沙江和長江的支流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到黃河上游,途中要穿越巴顏喀拉山隧洞,工程浩大,但能解決西北干旱。近日,朱鎔基總理已在第十個五年計划綱要中明确提出南水北調工程。無論科技界或是普通老百姓,都擁護早日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已濟苦旱的西北、華北大地。相當多人對三峽工程有异議,認為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移民等都存在許多嚴重問題,在利与害相權衡可能害大于利的情況下花數千億元建三峽大壩,不如搞已明确利大于害的南水北調。所以,在全國人大討論三峽工程時,反對之聲不絕于耳,只不過難以抗御某些領導人的長官意志吧了。南水北調則不同,贊成者眾,而且普遍認為應早日動工。專家們還認為,調水必須与節水并重,因為現在北方一方面嚴重缺水,另一方面又大肆浪費水。以我國目前過低的水价,造成用水者不知珍惜。例如黃河下游農業用水每立方米僅0.507分人民幣,所以經濟學家有個很形象的說法:"一千吨黃河水只值一瓶礦泉水"。西北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農民普遍大水漫灌,生產每公斤糧食的用水量,為以色列的一百倍到二百倍。如不抓緊節約用水就很可能出現多調水、多浪費的可怕前景,辛辛苦苦從長江調來的水,還頂不過浪費多用的水量。因此,用經濟杠杆及市場經濟法則來調整水价,也成當務之急。水污染也是造成水資源匱乏的大問題。北方有些地方不是絕對缺水,而是有一部分水体受嚴重污染無法使用,成為相對缺水。例如流經天津的海河,本來流量不算少,但沿途污染嚴重,令天津有水不能用,目前要引灤河水到天津使用。因此,專家們認為,調水還要与治污結合。丹江口水庫的水質相當干淨,可以直接飲用。如果在引水路線1200多公里的沿程不抓好污染治理,也會有水無法用。因此,在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前,必須搞好節約用水和治理污水的工作,否則前功盡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