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春旱何時了

近日,國務院又發出抗旱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抗旱保春耕。最近几年,這類抗旱緊急通知已發出很多次了。連續几年都是春旱,旱災已成為中國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我國位于東亞季風區,夏天多雨、冬春少雨是它的特征,因而老百姓常說"春雨貴如油"。而春天又是農業最需要水灌溉、開耕、播种的季節。目前我國的農業仍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老天爺不下雨就干瞪眼了。今年的春旱比往年嚴重。据水利部的《公報》,今年4月中旬已有受旱面積2?P38億畝。根据气象部門的統計,今春降雨量僅為多年平均值的5成,而且今春气溫偏高、大風塵暴頻繁,自然蒸發量比常年大得多,而去年降雨量偏少,秋冬皆偏旱,因而今年春旱比往年嚴重。單是從今年元旦起就已經發生沙塵暴看,也可知道今年春旱嚴重了。連年鬧春旱,春旱何時了?人們不禁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專家們認為,近年的春旱与全球气候變暖密切相關。因為近年全球年平均气溫已比一百年前升高了約攝氏0.8度。不要小看這0.8度,這已足以使東亞季風的降雨帶分布格局有了明顯變化。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教授為首的一批地理學家通過多年研究确証,全球變暖已使我國西北、華北气候更趨干燥,因而春旱將越來越嚴重。引起全球气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近百余年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气而大量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气体。實測數据表明,1999年全球排放入大气層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气体,已比工業革命前增加了約30%。預測21世紀排放的溫室气体,更將比20世紀末成倍增加。政府間气候變化委員會預測,到21世紀末,全球年平均气溫可能比現今升高攝氏5.8度,整個大气環流都將發生巨大變化,以中國而論,華南、西南降雨量將會增加,而華北、西北的降雨量將會明顯減少。專家認為,近年華北、西北的春旱是全球气候變暖的先兆,并預示春旱的趨勢會越來越嚴重。更可怕的是,除非世界各國徹底改變其能源政策,大幅度減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產生溫室气体的能源的消費,否則21世紀的人口大量增加、經濟迅速發展、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的劇增等因素,都將使大气溫室气体濃度不只增加一倍,那時,全球气溫將不只升高6度,降雨帶的位移可能比目前預測的還更大,新的旱澇分布格局對中國的影響將會更不利。總体來說,南澇北旱的情況將比現在嚴重得多。對華北、西北而言,全球气候變暖固然是春旱連年而且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數十年人為破坏當地生態環境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以河西走廊為例,該地區的人口已由50年代的100多万增加到90年代的400多万。巨大的人口壓力,使河西走廊過度墾殖。大批移民的到來,不只綠洲開墾殆盡,連綠洲与沙漠之間的過渡帶也被開墾了。本來這些過渡帶有一些天然固沙植物,阻擋著沙漠向綠洲侵襲。現在人多了,原有的綠洲耕地已不足糊口,人們就把過渡帶的植被砍了來耕种。由于過渡帶的土地是沙質的,牛已難耕作,人們就用駱駝拉犁耕田,出現了世上罕見的駱駝耕田的怪現象。這些過渡帶土地肥力甚低,耕种兩三年就肥力衰竭,人們又轉向附近的過渡帶土地開墾。現在,我國80%的綠洲与沙漠之間的過渡帶已被開墾,徹底破坏了防御沙漠內侵的植被防線,因而土地沙化日益嚴重。中國近年的土地荒漠化速度大增,沙化土地每年淨增369万畝,相當于5個順德市的土地面積。有人作了不完全統計,50年代大躍進以來,全國已有3526万畝草地和9585万畝林地變成流沙地。"沙進人退",每年有數十万人成為"游耕民族",他們破坏完一處綠洲与沙漠的過渡帶後又遷移到別處,過著"游耕"生活。如此循環不已的破坏生態環境,使這些地區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日益減少,地溫升高,蒸發強烈,加劇了旱情。因此,專家們認為,近年的連年春旱,既有全球變暖的大環境原因,更有人為破坏生態環境,使降雨量減少、蒸發量增強、土地不保 的人禍。所以,若不制止人為破坏,春旱趨勢難以遏止,春旱難有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