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通貨緊縮在供給方面的原因


2000.02.20

去年,大陸當局經濟政策的一個中心內容就是刺激國內需求,雖然總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去年下半年的一些政策,特別是提高政府雇員薪水和退休金,擴大大學招生,刺激了一定的消費需求。同時政府投資需求的力度,也比較大。一句話,如果單純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政府擴大需求的政策并非完全無效,因此,經濟繼續增長。真正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一方面需求有所擴大,經濟繼續增長,另一方面,物价還是繼續下跌。中國大陸一月份的物价指數依然是負數。這种奇怪的現象引起了大陸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個現象与大陸的体制弊病有密切聯系。 但是,大陸的通貨緊縮与大陸現在的經濟体制弊端究竟是什么聯系呢?迄今為止,大陸多數關于通貨緊縮的討論是從收入分配方面來進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中國的社會保障系統、住房体制都沒有完成与市場經濟相适應的改革,城市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不明确,不敢消費。這個判斷得到了統計和調查數据的有力支持,對中國政府的政策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問題是,除了需求方面的原因,大陸通貨緊縮有沒有供給方面的原因呢?對于這個問題,大陸的經濟學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中國大陸出現的怪現象,即一方面經濟持續增長,另一方面物价持續下跌,与供給方面出現的問題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大陸經濟体制的一個根本問題是所有制問題。在工業方面,多數工業資產是國家所有,在農業方面,土地雖然實行包產到戶,但是并沒有私有化。這樣的所有制結构与通貨緊縮有什么聯系呢?這种所有制在經濟從計划經濟轉向商業化的環境下有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缺乏退出市場競爭的机制。當市場出現贏利机會時,這种所有制机构能夠刺激增加這個方向的投資,但是當市場出現過剩時,這种所有制机构卻不能鼓勵一些相對缺乏競爭能力的企業和生產者退出競爭,從而使市場供給減少,价格趨于均衡。由于不能退出競爭,大家為了生存只好競相削价,使价格低于均衡水平。 目前中國大陸价格最不景气的有兩大類消費品,都与缺乏退出競爭机制直接相關。一類消費品是家用電子和電器產品,如彩電冰箱;另一類就是農產品。由于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中國大陸的彩電价格近几年一路下跌,今年春節降到了新低。二十英寸的彩電從三年前的兩千多元人民幣降到了不到一千元。國內主要生產彩電的厂家,比如當年帶頭降价的長虹集團,實際上已經負債累累,但是依然繼續降价,繼續生產。如果長虹的產權是屬于私人所有,這樣的行為是相當罕見的。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不僅長虹不倒,所有它的主要競爭對手,象康佳、TCL也不會倒閉,因為大家都有國家和國有銀行在后面支撐著。對于這些企業的領導人來說,他們并不怕虧損,唯一害怕的是企業產品賣不出去,企業沒有了現金,工人發不出工資。因此,他們敢于降价,即使虧損也敢擴大生產。 如果說,工業品价格的跌勢与國有企業不怕虧損,很難退出競爭有關,糧食价格的持續跌勢,則是因為農民無路可退。由于大陸農村人口嚴重過剩,中共當局只能采取均分土地的政策,而且不允許土地私有化。這個土地制度固然不容易餓死人,但是,缺少就業机會的農民,除了擴大農業生產,別無選擇。糧食易于儲存,自己也要吃,所以大家都認為比种別的農產品更保險,結果導致生產過剩。因為都是無路可退,只好競相削价。糧食价格從1995年的高峰已經下跌了百分之五十還不止。 事情很明白,只有在生產資料私有的制度下,私人所有者從自己的切身利益出發,才會在生產過剩時推出飽和的市場。中國大陸的所有制決定了她的經濟缺少這樣的机制。因此,回避這個要害問題,單純從需求方面來解決目前的通貨緊縮問題,實際上是沒有出路的。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