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溫州地區的小老板為什么會再度陷入貧困
2000.04.23
最近一位來自浙江的友人告訴我,溫州地區許多在改革年代由窮至富的企業小老板最近兩年又由富變窮了。初听到這個消息,令我頗為惊訝,但是仔細一想,又感到可以理解了。 我的友人說,這些企業小老板近几年一直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局面,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作生意,有飯吃,一作生意,賠三十万"。几年下來,原來的殷實小戶就吃不消了。不少人賠光了自己十几年的積累,只剩下一棟房子。 為什么會出現相當普遍的"返貧"現象呢?一种可能的解釋,就是市場競爭,把低效率的小企業淘汰掉了,因此,小企業的老板也就破產了。情況果真如此,生存下來的就應該是效率高盈利多的大企業。然而,大陸的大企業,多數為國有企業,負載累累,人浮于事,效率并不能和許多溫州的小企業相比。因此,溫州地區大量小老板的返貧現象,并不是正常競爭的結果,而是大陸當局所謂"宏觀調控"的結果。 大陸當局的所謂"宏觀調控",造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競爭環境。首先是減少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這兩年,大陸當局以回避金融風險為名,加強了中央對信貸資源的直接控制,使民間的金融机构完全失去了發展的空間。這樣作的結果之一,就是進一步加強了銀行貸款向國有大企業的傾斜,使國有大企業可以不計成本地擴張和削价競爭。民營小企業為了生存,也只好竟相削价,以至蝕本經營。 更令民營小企業雪上加霜的是,大陸當局近年來加大了對小企業的稅收。在取消對小企業增值稅的時候,政府趁机把小企業的實際稅率提高了不止一倍。連續數年,大陸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大大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主要的原因就是加大了對民營企業的稅收。一方面融資困難,一方面价格下跌,再加上稅收增加,民營企業豈能有生路? 溫州的小老板是世界上最勤奮,最精明的小企業主。他們在八十年代,為突破大陸的舊經濟体制,曾經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小老板不僅走遍了中國大陸的大小城鎮,而且,許多人還遠涉重洋,到海外發展。我有机會親眼目睹溫州的小老板在海外謀生,他們在异國他鄉,語言不通的不利條件下,都能成功地積累大量財富,令外國人十分惊訝。 這個事實說明,在一個公平的經濟制度下,象溫州小老板這樣勤勞而精明的人是不應當大量陷入貧困的,如果連溫州小老板都要陷入貧困,那就是一個十分清楚的信號,說明經濟体制和經濟政策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