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大陸房改的重大突破(一)


2000.05.28

大陸的住房改革如同企業改革一樣,搞了近二十年,始終想繞開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公平分配已經形成的國有固定資產。一些所謂主張市場的經濟學者,迎合當權者的政治需要,一直宣傳,沒有私有化,也能搞市場化。隨著中國大陸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私有財產的數量有了很大增長,但是由于大量國有資產沒有私有化,資本市場、土地市場以及包括住房在內的各种資產市場一直不能很好的發育,嚴重地損害了大陸經濟增長的質量,對未來大陸的經濟發展留下巨大后患。 大陸的當權者,之所以反對私有化,除了意識形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害怕触犯既得利益。因為要搞私有化,就必然涉及如何分配公有財產的問題,而在政治上,很難找到一個既公平又不傷害既得利益的辦法。但是,在不搞私有化的條件下發展市場,當權的官僚以國家的名義,把越來越多的固定資產控制在自己手里,在改革的幌子下,謀取极大的個人利益。所謂以權謀私,就是通過對國有資產的控制權,借助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的發展,把這些資產的地租收入居為己有。 不搞私有化,在改革初期沒有遇到廣大國家職工的強烈反抗,因為當時市場比較繁榮,國有資產的收益高,普通職工也分享了一部分改革的經濟收益。但是,隨著國有資產的累積,其平均質量和收益都下降,一些國有資產越來越成為國家的負擔。于是,大陸當權者就開始想辦法,把維持部分國有資產的負擔轉嫁出去。一個辦法就是讓職工下崗,單方面解除對國家職工的契約。另一個辦法,就是讓職工買下部分國有資產,特別是買下自己的住房。 由此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究竟應該用什么价格來出讓國有住房?按市場价格?顯然不可能,一般國家職工的工資連市場水平的房租都交不起,何況買房。于是,就只能按低价賣給住房人。但是,這樣一來,又引起了更大的不公平,那些沒有分到住房或住房標准很低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同樣身為國家職工,同樣為國家工作几十年,但僅僅因為所在的單位不同,所分房子的地段不同,就應該在財富分配上有巨大的差別,這個道理,誰都知道講不通。 但是,大陸當權派為了自己的私利,多年來一直堅持這种极不公平的所謂房改。有權力,有關系,有門路的人,十几年來住房換了又換,房子越住越大,檔次越來越高,每次都以大大低于市价的水平得到產權,住房的實際价值几十以至百倍于他們的名義工資。 這种假改革的后果是,一方面,不斷擴大社會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使得住房的二級市場遲遲不能開放。為什么住房二級市場不能開放呢?因為一旦開放,在住房分配中的不公平就會大白于光天之下,那些分到好房子的人賣掉房子,馬上能發一筆橫財,而沒有分到或分房很少的人,當然不愿意接受這個結果。 早在十几年前,就有經濟學者提出,要避免這种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确立一個比較公平的標准,把國家控制的大量固定資產,分配給國家職工。這就是類似俄國証券私有化的辦法。但是,大陸的當權派和主流的經濟學者始終堅持,沒有私有化,也能夠搞市場化。 最近,据南方周末報道,貴州省的這次住房改革,引入了"存量補貼"的概念,即將現存公房資產,根据工齡和職務級別一次性補貼給現在留在公有部門的職工。這一政策終于打破了多年的禁忌,在公有部門內按統一標准,無償分配國有房產存量。大陸的房改終于有了重大的突破。 南方周末認為,貴州省的房改是率先撞線。确實,貴州房改的突破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貴州敢于率先撞線?是什么經濟和政治力量,導致貴州作出如此大膽的房改方案?与此相關的問題是,貴州的房改新方案,能否行得通?本人將在下次評論中回答這些問題。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