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入世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總体而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將會產生積极正面的影響。但是,如果忽略了問題的另一面,即入世所帶來的各方面的調整的過程在近期內將是痛苦的,則無疑會沒有根据地抬高大眾的心理預期,嚴重削弱社會對將會出現的困難的承受能力, 進而導致一些難以意料的后果。在入世的擁護者中間,至少有三种似是而非的觀點助長了种种脫离實際的樂觀預期。第一种觀點是認為入世會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事實上,入世与國企經濟狀況的改善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國企效率低下以至于虧損嚴重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產權的不明确和政治制度的腐敗。前者導致競爭動力的缺乏,后者導致貪污盛行及資產流失。入世不僅不能解決這兩個根本的問題,反而會使得國企的處境更加困難。一是因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章程將迫使中國政府減弱對國企的保護;二是國企將在其傳統的市場上面對更加強勁的競爭對手-西方跨國公司。認為入世會提高國企競爭力的觀點,就像認為只要將不會游泳者推下水就能使之學會游泳一樣沒有邏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隨著中國之融入全球化,在絕大部分領域,國企只會日漸衰竭,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現有國企職工的繼續大規模下崗、轉行甚至失業也將是難以避免的。第二种觀點是認為中國可以在履行協議時回避某些條款來減緩入世帶來的沖擊。中國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在粵海信息報撰文大談中國可以回避履行某些中國已經承諾了的條款。他說,我們承諾了某一件事情后,仍然可以使用所謂"其他相應的机制和措施對其實行制約"。他舉出關于允許外國公司在中國從事保險業務為例,說"允許不一定是要你去,還要批准嘛"。這种自以為高明的詭辯,除了能自欺欺人之外,究竟能有多少實際作用,明眼人一望為知。正因為如此,几個月后,中歐在關于發放保險業執照問題上果然又重開爭執。這說明,靠不履約來作為減緩沖擊的手段是一种不負責任的机會主義做法,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不知道中國政府的決策者中有多少人有著同龍先生一樣的想法,但如果中國入世的各項協定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的,將來的麻煩肯定少不了。 第三种觀點是認為入世會加速中國的政治改革。西方政治家和學者普遍認為入世標志著中國"接納了開放、發展与競爭的原則,這將有助於中國的政治改革与法治的提升"。中國國內的一些學者出于對政治体制改革嚴重滯后的失望,也希望利用入世作為有利契机來啟動政改,尤其是推動政治透明化和法制化。事實上,一個國家是否開放和是否民主,有著各种不同的組合。民主与開放固然是一种最佳的組合,但卻絕不是唯一的組合。我們既可以看到國內獨裁和對外開放的結合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國內民主和高度貿易保護主義結合的例子。那种經濟決定一切的觀點,其實并沒有堅實的理論和事實基礎。對中國而言,一方面那些妨礙政治体制改革的勢力不會因為入世而迅速消亡;另一方面國外資本与國內腐敗官僚的沆瀣一气也并非沒有可能。在西方國家的普通民眾紛紛譴責中國的惡劣的人權紀錄的同時,許多大公司為了能与中國做買賣則常常刻意回避這一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証明。當然,從長期看,融入世界文明,對于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總是有益的,但指望入世能在短期內迅速推動政治改革恐怕只是一相情愿的幻想。一個國家,尤其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民主化的進程只能主要地依靠國內各种政治勢力之間的互動、消長,而千万不可以將爭取民主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同時,政治的民主只能靠政治的手段去爭取,而不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自動到來。總之,入世是一件好事,但并非沒有代价。而且,那种把入世作為解決中國所有疑難病症的靈丹妙藥的想法也是不現實的。正可謂,不切合實際的期望越高,帶來的失望也將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