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中國經濟難以持續發展的制度原因

中國經濟在自一九七八年以來的二十多年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了近百分之九;以商品短缺為特征的賣方市場已經變成消費者有較大選擇余地的買方市場;外國投資從無到有,中國已經成為外國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与國民生產總值之比也由二十多年前百分之十五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多,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九大貿易國。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在過去几年里明顯放緩。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在自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九年的六年間不斷降低,失業人口明顯增多,外國實際投資額在過去的三年里也逐年減少,對外貿易的起伏也十分大。中國政府在過去的几年里四管齊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擴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和貿易政策,終于在去年擋住了經濟增長速度的不斷下滑。但是,人們對中國能否在今后几年里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仍然持怀疑態度。在我看來,這种怀疑是有道理的。根据這几年經濟增長的趨勢看,中國經濟增長的頹勢并未改變。經過中國政府多年的努力,雖然去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要高于前些年,但是到了第四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其力不從心可見一斑。中國經濟的頹勢難以改變,一是因為中國政府規模空前的刺激經濟的財政貨幣政策已經實行到了第四個年頭了,其積极作用恐已到盡頭,而消极作用,諸如通貨膨脹、結构扭曲等將日漸顯現;二是這一政策本身也難以為繼,因為發行國債也好、擴大銀行貸款也好,都需要有經濟效益來支撐,無法無限制的擴張,而几年來,中國的總体經濟效益并未見好轉,而且近年來對國有企業的支持使得社會的投資結构進一步惡化,效益更低;三是這几年來中央政府忙于追速度以求的其統治的合法性,對那些妨礙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的問題一律采取回避態度,這些不僅沒有為中國經濟從根本上走出困境作出貢獻,反而為長遠的經濟增長的進一步設置了障礙。更為重要的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已經經過了成本最低的階段,任何進一步的改革和發展都將比過去困難得多。有學者稱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一階段為"帕累托改進”,就是說通過政策的改變,社會上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了改進,同時沒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經濟能以成本較小的方式發展。中國改革初期在農村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在城市改變過去那种重工業發展优先的戰略,實行輕紡工業优先的發展戰略等等,即是如此。在這一時期,發展的主要障礙來自于意識形態,如果集權政府的最高領導人有改革意愿,這一意愿与基層老百姓的愿望符合,意識形態的障礙是能夠突破的。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二階段為"卡爾多改進”,在這一階段,政策的改變在使得一部分人獲益的同時也將使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但是總的說來社會的總收益大于社會的總損失,只要政府有足夠的權威和手段補償那些受到損害的人們,經濟的平穩發展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中國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處于這一階段。無論是"帕累托改進”還是"卡爾多改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都不會失去。現在中國的情況是,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到了需要付出較高成本的階段,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現有利益格局;另一方面,中國政府的官員甚至政府机构或是自身被既得利益所束縛,或是為制度性的腐敗所累,喪失了進行社會調節的信用和能力。因此制度變革和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被卡在瓶頸。這是中國經濟難以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當然,這僅僅是從制度變革的層面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构的變化,國際環境的變化,也都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有所影響,那是另一個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