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国有股减持流产的启示
2002.06.27
六月二十三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出台到正式流产历时一年零十天。其间,市场经历了戏剧性的起伏迭荡,利益悠关的数千万股民与一向强势的中国政府顽强对峙,政府最终不得不以蒙羞失败收场。 但是,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较量。如果说,政府的初衷是通过国有股减持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话,它的任务远没有达到。有经济学家估计,国有股减持只收回了几十亿元的资金。可是,这一举动导致的股市暴跌却使数万亿元的市值无端蒸发了。股民在过去一年中损失的财产高达七千亿元,而国有资产的市值损失则高达一万一千八百亿。两项相加,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八,等同与全年的经济增长的两倍半。经过这一年的折腾,政府进一步失去了信誉,股民们损失巨额财富,市场机制则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在事情已经过去之后,如果人们能从这一事件中吸取到一些教训,前面所提到的损失或许还可以权当成付出的昂贵学费。这件事自始至终是由中国政府主导的,它既是国有股减持的始作俑者,又是这具流产婴儿的收尸者。那么,中国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所作所为究竟能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中国政府的表现,说明它不是一个公正的市场发育的保护者;相反,它的行为充分表现了其与民争利本质。在方案出台以前,虽然中国的股市连续两年走高,但是其间官商勾结、庄家作弊的丑闻不绝于耳。如果说,中国的股市中充满了泡沫,那么,在股市泡沫中得益的是从事权钱交易的官僚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是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股市大炒家。许多中小股民却一直处在危险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完善政策法规,保证股市公正、透明的原则,保护股民们的正当利益,以保证中国股市长期健康的发展。但是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却绝然相反,一方面对过热的股市继续推波助澜,通过官方媒体进一步不负责任地哄抬股市;另一方面又亲自下场,通过国有股减持来搜刮钱财,与民争利。在政府公布方案后,股市跌幅高达百分之三十。这是股民对对政府与民争利行为作出的理所当然的本能反应。 其次,中国政府并非市场经济的信奉者;相反,它是唯利是图的机会主义者。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争论的一个核心焦点在于如何定价。政府坚持按照市场价格定价来减持国有股。表面上看,政府是市场经济的信奉者。其实不然,且不说方案公布前的价格是否合理。问题在于,政府真的是准备遵照市场价格来减持国有股吗?从事后的结果看,完全不是。政府希望的是,按照方案公布前市场的高价出售手中的股份,它并不想接受大幅度下降以后的市场价格。很明显,这是一种强打恶要的交易:如果市场行情对我有利,我就尊重市场;否则,让市场玩儿蛋去!与其说这是市场经济,不如说这是在玩弄市场。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和政客都有类似的与民争利和机会主义的倾向。所不同的是,很多国家的政府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因此纵使他们想这么做,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否则他们将不得不承担法律的后果,一意孤行的政客们会很快地身败名裂。在中国则不同,政府如此明目张胆地与民争利,并由此造成整个社会数万亿元的损失,居然可以安然无恙。官方控制的新闻媒体还要为政府"果敢"的纠错行为三呼万岁。这不能说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