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國有股減持流產的啟示

六月二十三日,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証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實施辦法。《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從出台到正式流產歷時一年零十天。其間,市場經歷了戲劇性的起伏迭蕩,利益悠關的數千万股民與一向強勢的中國政府頑強對峙,政府最終不得不以蒙羞失敗收場。但是,這是一場沒有胜利者的較量。如果說,政府的初衷是通過國有股減持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話,它的任務遠沒有達到。有經濟學家估計,國有股減持只收回了几十億元的資金。可是,這一舉動導致的股市暴跌卻使數万億元的市值無端蒸發了。股民在過去一年中損失的財產高達七千億元,而國有資產的市值損失則高達一万一千八百億。兩項相加,相當于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八,等同與全年的經濟增長的兩倍半。經過這一年的折騰,政府進一步失去了信譽,股民們損失巨額財富,市場機制則遭受了嚴重的損害。在事情已經過去之後,如果人們能從這一事件中吸取到一些教訓,前面所提到的損失或許還可以權當成付出的昂貴學費。這件事自始至終是由中國政府主導的,它既是國有股減持的始作俑者,又是這具流產嬰儿的收尸者。那麼,中國政府在這一事件中的所作所為究竟能帶給人們什麼啟示呢?首先,中國政府的表現,說明它不是一個公正的市場發育的保護者;相反,它的行為充分表現了其與民爭利本質。在方案出台以前,雖然中國的股市連續兩年走高,但是其間官商勾結、庄家作弊的丑聞不絕于耳。如果說,中國的股市中充滿了泡沫,那麼,在股市泡沫中得益的是從事權錢交易的官僚和國有企業負責人,是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股市大炒家。許多中小股民卻一直處在危險之中。在這种情形之下,政府的責任應該是完善政策法規,保証股市公正、透明的原則,保護股民們的正當利益,以保証中國股市長期健康的發展。但是中國政府的所作所為卻絕然相反,一方面對過熱的股市繼續推波助瀾,通過官方媒体進一步不負責任地哄抬股市;另一方面又親自下場,通過國有股減持來搜刮錢財,與民爭利。在政府公布方案後,股市跌幅高達百分之三十。這是股民對對政府與民爭利行為作出的理所當然的本能反應。其次,中國政府并非市場經濟的信奉者;相反,它是唯利是圖的機會主義者。對國有股減持方案的爭論的一個核心焦點在于如何定价。政府堅持按照市場价格定价來減持國有股。表面上看,政府是市場經濟的信奉者。其實不然,且不說方案公布前的价格是否合理。問題在于,政府真的是准備遵照市場价格來減持國有股嗎?從事後的結果看,完全不是。政府希望的是,按照方案公布前市場的高价出售手中的股份,它并不想接受大幅度下降以後的市場价格。很明顯,這是一种強打惡要的交易:如果市場行情對我有利,我就尊重市場;否則,讓市場玩儿蛋去!與其說這是市場經濟,不如說這是在玩弄市場。其實,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和政客都有類似的與民爭利和機會主義的傾向。所不同的是,很多國家的政府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因此縱使他們想這麼做,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否則他們將不得不承擔法律的後果,一意孤行的政客們會很快地身敗名裂。在中國則不同,政府如此明目張膽地與民爭利,并由此造成整個社會數万億元的損失,居然可以安然無恙。官方控制的新聞媒体還要為政府"果敢"的糾錯行為三呼万歲。這不能說不是二十一世紀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