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偷雞不成蝕把米--評大陸當局放棄國有股減持

据大陸媒体報道,大陸國務院決定停止對國內上市公司實行"國有股減持"。消息傳開,立即在大陸股市引起所謂"井噴式"的爆漲。6月24日,滬深兩市几乎全線漲停板,而且成交量創下了自兩年前的記錄以來的新記錄,達到898億元人民幣。大陸的股市再次用戲劇性的震蕩,突顯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不是別的,就是股票价格水平的變動,與經濟基本面沒有關系,而主要取決于當局的政策,特別是政治的需要。還是大陸"股民"的那句老話,大陸"既沒有熊市也沒有牛市,只有豬(朱)市"。朱者朱鎔基也。

不過,朱鎔基這次收回國有股減持的政策,雖然臉上無光,但是對于那些能夠知道內情的高官,無疑又創造了一次大好的賺錢機會。大陸的所謂”政策市”最深刻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少數有特權的人能夠從內部信息中得到巨大的好處。至于那些跟著庄家玩,希望能夠搭車賺錢的投資散戶,則風險非常之大。"國有股減持"的政策從出台到收場,歷時整整一年。《中華工商時報》上有人評論說這是一場游戲,一場夢,但是在這場游戲中,大陸股市的市值蒸發掉了几万億,其中不少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國有股減持"出爾反爾究竟說明了什麼呢?

第一,說明大陸決策當局對于大陸資本市場的認識非常有限。國有股減持,在內行人看來明明是一個"利空"的政策,但是決策者卻相信是"利多"的政策。為什麼是利空而不是利多呢?因為一般大陸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分為自由流通的所謂"流通股"和不允許自由流通的"國有股"或"法人股",其中允許流通的股票只占公司全部股份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大陸的大量民間儲蓄只能購買流通股,而不能購買國有股,導致流通股的价格比不能流通的國有股票价格高出許多倍。在這种情況下,所謂國有股減持,就是拿國家的股份到自由流通的市場上賣高价,股票的价格自然受到下跌的壓力。結果,國有股減持的政策一出台,股市就陰跌不已。

這個常識性的問題,為什麼決策當局會看不到呢?俗話說利令智昏。國有股減持政策能夠輕率出台,說明大陸當局的決策者過分受到眼前財政利益的驅動,而忽略了社會和百姓的真正利益。大陸當局看到流通股的市場价格被炒得高過國有股的原始价格几十倍,于是就想通過減持撈一把。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每次減持不超過百分之十,既保留了國家控股的地位,又把股民的投資轉化成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他們真的把老百姓當成了不會算帳的傻瓜。但是,大陸的股民并不傻,他們看到自己的血汗錢炒高的股市,竟被國有股趁機套現,感覺非常不公平,于是紛紛退出這個游戲。股市的高价自然就維持不住了。

但是,在連連下跌的股市面前,自以為是的大陸當局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死不承認是國有股減持的政策沖擊了股市,用各种說法為自己愚蠢的失算辯護。無奈市場不留情,大陸的股市面臨蹦盤的危險。大陸當局只好在去年的10月22日決定暫停實行國有股減持。10月23日,大陸股市全面漲停板。市場對"國有股減持"的政策投了最堅決的反對票。十分尷尬的大陸當局,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竟然公開征求改革國有股減持的新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打破國有股和非國有股的人為分割,取消非流通股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于是,大陸當局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因為按照這個方案改革,保護國有企業的"防火牆"將被推倒,大陸股市就會走向一個不容易受政府控制的資本市場。這并不是大陸當局所真正希望看到的。國有股減持的新方案終于胎死腹中。但是,國有股減持雖然暫停實行,仍然象一把寶劍懸在大陸股市,令股市熊气彌漫。

香港《明報》的專欄評論說朱鎔基收回國有股減持是知錯就改,從善如流。但是,誰都知道朱是一個剛愎自用者。收回國有股減持實在是迫于中共十六大即將召開的政治形勢。朱鎔基在收回國有股減持的同時,也決定繼續維持國有股不能上市流通的"中國特色"。這充分說明,大陸領導人不是從善如流,而是既無心也無力進行認真的改革。沸沸揚揚鬧了一年的國有股減持,一度被說成是什麼改革的重大舉措,其出發點只不過是想占民間投資者的便宜。現在,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大陸當局只好硬起頭皮來,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因此,大陸已經有股評人在提醒股民,不要忘記這一年風風雨雨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