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人民幣升值:猶抱琵琶半遮面 -- 胡少江

CHINA_rmb200.jpg
人民幣升值 - 法新社照片

二十一日下午,中國政府正式宣布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根據新的匯率形成機制,中央政府對人民幣匯率的調節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稱,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放棄過去單一盯住美元的做法,轉而參考一籃子貨幣來調節人民幣匯率。在具體做法上,中國人民銀行將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這次匯率制度的變動,名義上稱之為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實際上可以看作是開啟了人民幣升值的閘門。就在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匯率制度改革的當刻,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便立即上升了百分之二點一,從一美元兌換八點二八元人民幣升值為八點一一元。

此次升值的幅度,離國際市場事前預期的的升值幅度還相差甚遠。國際市場普遍認為,與其市場價格相比,人民幣被人為低估了至少百分之十。正因為如此,雖然此次升值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的正面評價,但是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顯然不會輕易地散去。

此次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和對美元的升值,是在長期、巨大的國際壓力下進行的。為了不給世人留下屈服於國際壓力的印象,中國政府更多地強調這是一次匯率機制改革。實際上,從當前宣布的改革措施來看,中國的匯率制度與過去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自一九九四年以來,中國的匯率制度一直號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委員余永定教授在二零零三年九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專門批駁外界關於中國當局對匯率進行幹涉,實際上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度的觀點,強調中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他兩年以前的的用詞與昨天中國政府所宣布的改革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這說明,只是宣布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不能表現匯率制度改革的真正內涵。

從理論上講,“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本質上應該是浮動匯率制度,但是它也給中央銀行的幹預留下了巨大的空間。中國政府過去十年的實踐証明,在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中央銀行的過渡行政幹預,尤其是強行將匯率浮動的幅度限制在一個十分狹小的范圍之內的做法,完全可以在事實上使這個制度變成為一個固定匯率制度。

中國政府宣布的新的匯率制度與原有制度的唯一區別在於,過去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現在則改成盯住一攬子貨幣。但是由於貨幣當局通常並不告訴市場,它的貨幣籃子中究竟包括那些貨幣?各種貨幣的權重究竟有多大?所以人們仍然無法搞清楚在這個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究竟是市場浮動為主,還是政府管理為主。這說明,這個制度仍然為事實上的政府過度幹預預留了很大的空間。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態度正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由於“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內涵仍然十分模糊,此次改革的唯一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便是人民幣升值了。其實,中國政府用不著擔心別人指責自己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屈服於國際壓力。正如本文作者和許多其他經濟學家們多次重復的,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國內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對限制過熱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對平衡中國的國際收支條件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改善中國的國際貿易條件都是有好處的。如果在今後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實踐中,中央政府的超經濟管制少一些,讓市場浮動的作用發揮得更大一些,人民幣的匯率在短期內一定會進一步的升值,中國經濟的整體效率則可以因之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