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增長型失業困擾中國--胡少江

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平均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長。雖然高速的經濟增長吸收了大量的新增勞動力,可是中國社會面臨的失業壓力卻一直在加劇。中國政府近幾年來公布的城鎮失業率一直在百分之四點五左右徘徊,但是無論是中國政府的官員、還是國內外研究失業問題的學者,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數字的真實性。

普遍認為,中國的城鎮失業人口大約在百分之十五左右,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則更高達兩億五千萬人。最使人們憂慮的,不僅僅在於這種靜態的龐大失業人口,而在於一定量的經濟增長所能創造的新增就業機會不斷減少。有人將這一現象稱之為增長型失業,這種增長型失業,本質上是一種與經濟增長並存的大量失業,或者是經濟增長所無法吸收的失業人口。

造成這種增長型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毫無疑問,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所實行的錯誤的人口政策和經濟政策對今天的巨大失業壓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盲目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直接導致了生育高峰,形成今天勞動年齡的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長期的計劃經濟抑制了市場的發育,並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人為地阻礙了中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這是造成現在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重要歷史原因。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也是形成增長型失業的一個客觀原因。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必然會實現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是以最終產品以及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的提高為標誌的。而技術含量的提高則通常意味著資本含量的提高,以及無技術的人工含量的降低。因此,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同一個單位的經濟增長的勞動力吸入量的不斷減少。

一些現實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也是形成增長型失業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國的不平等的收入政策對日益急劇的失業現象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多年來日益嚴重的貧富收入差距,使得社會上相當一個比例的人口缺乏支付能力,從而抑制了社會的消費需求。這在中國的農村尤為突出。不僅如此,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對一般民眾的社會保障的忽視,以及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市場化,使得一般民眾的儲蓄傾向加大,從而也影響了近期的消費需求。與此同時,那些享受經濟增長的最終成果的高收入階層的奢侈性消費,常常又是以國外名牌產品為主的。這樣一來,國內市場的需求萎靡不振,從而限制了就業的增長。

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激烈的國際競爭要求中國的經濟發展在產業結構方面繼續實現由粗放經營型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這就要求提高經濟的資本和技術含量。另一方面,大量的失業人口卻直接妨礙著這樣一種結構變化。這是因為巨大的失業壓力使得勞動力的市場價格相對便宜,從而使得投資者不願意輕易使用價格相對昂貴的資本和技術。但是,長期的維持低成本的勞動力又會抑制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從而形成一個低收入、低消費、低就業的惡性循環。

大量的失業人口也會使得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增加。這是因為照顧大量的失業人口必然導致財政支出的大幅度增加,而通過增加稅收來支付增加的財政支出無疑會增加現有企業的財務負擔,從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投資的積極性。但是,如果一個社會忽視照顧失業人口的責任,則會引起社會動盪,使得經濟和社會發展付出更大的成本。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迴避通過採取國內利益調整來解決失業現象,而試圖通過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尋求出路。但是今年以來發生在中國和美國以及歐盟國家之家關於紡織品貿易的衝突,標誌著這一努力已經遭遇到了重大挫折。截至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還沒有表現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可以預見,這種增長型失業仍然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困擾中國。它就像一隻懸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會墜落下來,並且造成災難性的後果。